对“国进民退”政府不妨更坦率 | |||
煤炭资讯网 | 2010-3-18 8:00:43焦点话题 | ||
数据对比只能反映私企的经营效率比国企要高,而不能否认“国进民退”的存在。 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回答媒体“国进民退”提问时表示,中国不存在“国进民退”。赵启正说,即使在较为特殊的2009年,私营企业也比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数据好:工业增加值,私营企业是18.7%,国有企业是6.9%;总资产,私营企业增长20.1%,国企增长14%;从业人数,私企增加5.3%,国企增加0.8%;主营业务收入,私企增长18.7%,国企降低0.2%;总利润,私企增长17.4%,而国企则下降4.5%。 作为长期主管国务院新闻部门、学识渊博的官员,赵先生在发布会现场的回答精彩而老练,数字准确而清晰。但是,正因为这是在全国“两会”上的表态,不仅关注的人多,还会影响到政策制定,对“国进民退”的定性就成为重要的是非问题。因此有必要较真,分析清楚问题所在。 去年以来,官方机构对“国进民退”持全盘否认态度。官员们的观点高度一致,这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可能承认自己有意压制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倾斜。然而,即使是前面的数据对比,也只能反映私企的经营效率比国企要高,而不能否认“国进民退”的存在。 我们所关注的“国进民退”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国有企业依靠特殊的资源和政策,以非公平的方式获得了某种市场优势,使得非国有经济体难以公平参与竞争,不得不退出某些市场领域,或者其市场地位不断萎缩。 比起官方统计数据,市场中的真实现象更有说服力。以金融资源为例,在去年国内银行投放的9万多亿元新增信贷中,大部分流向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过去一年的融资额增长可能达5万亿元。“4万亿”投资计划的落实,大部分也落在了政府投资项目,如基建、高速铁路、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等大项目,就连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房地产领域,国有资本近两年也是狂飙突进,不计成本拿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 在市场领域方面,山西省的煤炭业重组很有代表性。以安全生产为名,山西省全面推动了以国有煤炭企业为绝对主体的资产兼并,山西煤矿去年从2600座减少到1053座,企业的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从媒体多方报道不难了解,这基本就是对山西煤炭行业中民营资本的一次强制性挤出。山西的经验,今年已被河南省借鉴,推动河南省的煤矿兼并重组、托管,最终将形成以国有骨干煤炭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除了政府推动的重组,近两年的特殊经济形势再加上资金链紧张,也使得民营企业不得不收缩市场,或者主动投靠国企。 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国进民退”已呈现出“点-线-面”的快速发展态势。2002年~2004年,“国进民退”表现为少数重大个案。到了2008年,“国进民退”现象开始对行业形成影响,如某国有化工集团收购了几百家民营化肥企业,在垄断钾肥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其他化肥品种的市场垄断地位;国有控股的水泥企业快速兼并了数十家水泥厂,成为国内第二大水泥企业。进入2009年后,“国进民退”则出现了爆炸式的扩张,这在宏观数据中有所体现——2009年城镇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35.2%,明显高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因此,我们对“国进民退”的较真,不是在微观层面争市场数据多少,而是关注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是更好了,还是变差了?不要忘了,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一个对所有市场主体都更加完善、透明和公平的市场,这才有利于中国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和经济健康发展。而一个不断出现“国进民退”、国企大佬控制住最赚钱领域的市场,肯定不是中国的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