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刘瑞:国进民退是媒体和学者编织的神话

煤炭资讯网 2010-2-9 10:24:21一事一议

  “国进民退”这个概念的炒作,是媒体和部分学者编织的一个神话。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公布,虽然普查的数据是截止到2008年,而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09年,但从数据显示的趋势来说,中国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反而还在呈现“民进国退”的趋势。

  我理解的“国进民退”是指国有企业收复失地,大规模卷土重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的进攻面前纷纷败退,于是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如果按照这样的概念来解释,那数据完全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相反还是民企在“进”,国有企业在“退”。

  现在关键问题是,到底怎么理解“国进民退”?如果从数量上看,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民营企业数量增多了,这就是“国”退了,“民”进了。但是,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用市场配置资源,而不是权力配置资源,所以,从资源配置这个角度来讲,衡量是否“国进民退”,不是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质量概念。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究竟是不是存在国进民退。2009年7月,中粮联手厚朴资金入股蒙牛,有报道说现在中粮已经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这个事件算不算国进民退?我认为这是企业之间的重组,不能算国进民退,因为这个事件政府没有干预,权力没有干预,这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家主体谈的。再来看看山西煤矿最后的结局:国企占比20%,民企20%左右,剩下百分之五十多的矿企是股份制。所以,数据发布以后,关于所谓山西煤矿“国进民退”这个争论,应该划句号了。

  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救市”政策。有人说,宏观调控是权力配置资源,所以,每次宏观调控的政策使民营企业受伤害、受损失。有更多的人提到中央的4万亿政府投资,只投向国有企业,没投向民营企业,致使民营投资有一种失落感。

  我不以为然。难道宏观调控就是权力行政支配吗?我不同意。宏观调控不是政府主动去做的,是被动做的。经济出现问题,就需要有一些应对的办法,如果任其往下发展,眼睁睁看着经济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个负责的政府恐怕都不会那么做;至于四万亿的投资没有给民营企业,这个说法恐怕也缺乏数据支持,因为四万亿这笔钱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基建,按照我们惯有的做法,这些项目都要分包,钱都要分到具体的承包单位,这里面有民企、有国企,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在干,因为民企,已经在很多行业,比如建筑行业,占到相当高的比重;还有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那就是民营企业贷款依然困难。我做过调查,问过一些银行的学生,他们的说法是对民营企业确实没有歧视,而且上级单位还要求银行尽可能给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但是为什么贷款贷不下去,原因很多,如民企内部不规范,财务不透明,抵押品不值钱,所以一旦有风险谁来承担都是问题。只有当民企符合一切贷款条件,仅仅因为民企的民营身份而拿不到贷款,这才是民企遭遇了歧视。

  事实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为中国30年的经济成功做出贡献,都是功臣,都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但是,今天炒“国进民退”这个问题,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这就回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我们不要走入一个泥潭,这样会约束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国进民退”并没有数据支持,此现象并不存在。但是,为什么2009年民企怨气这么多?反映的问题这么多?原因如下: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些政策或者体制方面的问题。这是以前问题的延续,并非国进民退问题。同时,国有经济的改革也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大家以这样的思维来讨论问题,而不是以谁进谁退的方式来讨论,可能更平和、更理性;第二,民营企业自身有很多不足。后30年讨论民营问题,跟前30年讨论民营问题不同,30年前民营企业确实遇到很多障碍,法律上也没有给予合法身份,政策上也没有给予保证。但是30年后,民营企业在政策上已经没有什么限制和歧视政策。真实的情况是,民企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重视。

  那么,民营企业改革应该需要哪几点?第一,要从内部管理做起。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治理结构不清晰;第二,民营企业应该培养社会责任感。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必须在经营、投资、为社会提供产品时,逐步培养起来;第三,民营企业还要解决小富即安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干到一定规模,没有后劲。我曾经遇到一个民营企业家,他宁肯把他的几千万存在银行吃利息,也不愿意再投资,为什么呢?他觉得投资风险太大,这些钱已经够他用了。如果民营企业,不再去闯,去培养一种冒险家的精神,去扩大自己的市场,中国的民营企业做不大,也就无法替代或者无法去跟那些实力非常雄厚的国有企业去竞争,这是事实。所以,民营企业政策上需要宽松,银行制度、信贷制度需要配套,但是,如果只一味强调外部,而不考虑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就有所偏颇。

  那么,中国能不能离开国有经济?我觉得离开不了。国有经济在中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国有经济都要从竞争性行业全部退出吗?不尽然,因为如果说市场经济需要竞争的话,那多元化的经济实体竞争,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说国有企业参与竞争,就必定是低效率,或者必定是官商勾结,民营企业参加竞争就必定不是官商勾结,必定是高效率,这个恐怕从实证角度证实不了。

  以我之见,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不应该区分姓国还是姓民,但既然资本的出资者身份不同,那他们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功能还有区别。如果缺了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脊梁就不存在;没有民营企业,国家三分之二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不了,广大的社会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国进民退的讨论引发出其它话题,我觉得会永远进行下去,因为它涉及到国家最根本的一些体制方面问题,希望我们能更多地以理性的态度来关注,关注后续深化改革的问题。



来源:《财经网》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