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徐电一举扭亏为盈靠什么? |
|||
煤炭资讯网 | 2010-2-6 1:34:00通讯特写 | ||
本网特约记者:记者 张学文 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这种良好的位置,也为地处徐州市的神华国华徐州发电公司(简称国华徐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电厂在漫长的5年待售期中,由于企业的归属未定,员工由担心、忧心、灰心而产生离心,部分技术人员选择离职,企业由于没有明确发展目标而停滞不前,员工思想波动较大,悲观失望一度笼罩着整个企业。 2007年年底,神华收购徐州电厂,划归国华电力管理,一时间国华徐电按照国家要求实施“上大压小”工程,一方面要拆除6台旧机组,只保留两台22万千瓦机组,实行生产过渡,以此来养活4000多员工;另一方面要筹建新机组,在拆除旧机组的基础上建设2台100万千瓦机组,最终达到6台100万千瓦机组的规模。在这种收购、拆除、新建等内外交织的矛盾中,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不足,加之燃料价格居高不下,使刚刚收购后的国华徐电2008年亏损达3.26亿元。 今年1月26日,国华徐电召开工作会暨职代会,国华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国华徐电总经理赵岫华工作报告的题目是《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实现扭亏为盈,规范管理全面创新迈向国际一流》,“扭亏为盈”成了这个工作报告的亮点,也成了国华徐电2009年工作的一大亮点。 3700多在职员工,1000多离退休人员,两台22万千瓦机组,2008年亏损3.26亿元,2009年奇迹般盈利1.1亿元,一负一正相差4亿多,这种“扭亏为盈”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实现的,“扭亏为盈”靠的是什么,国华徐电人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靠改革,让员工充满激情 一个企业要从败落中获得新生,必须要经过变革和浴火重生的阵痛,更需要有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把一个败落的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的领导人。 2008年11月,赵岫华被组织调任国华徐电总经理。赵岫华带领着他的领导团队大胆改革。然而,国华徐电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定要触及一些人的根本利益,于是打电话告状的、发手机短信讽刺挖苦的、上访的,加之厂区正在拆除旧机组,因收废铁人员与社会其他人员勾结殴打厂里保安的、跳楼的、绑架人的等问题先后出现,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在艰难中一步一步推进。他们以岗位竟聘为突破口,针对中层干部年龄偏大、而一些大学本科生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实行全员岗位竞聘,做到标准条件、职位职数、过程结果“三公开”,为避开人情关系的影响,全程委托社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操作,招聘置于员工监督之下。在连续9次公开招聘中,有1002人次参与了竞聘,其中207名员工走上了新的岗位,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现象,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员工脱颖而出。 紧接着推行薪酬改革。经半年多准备,反复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6次总经理办公会专题审议,2009年5月,《薪酬管理实施细则》获员工代表团组长会议全票通过。新的薪酬体系改革以岗位职责为标准,以考评结果为依据,按照“以责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进行,既与国华公司接轨,又结合自身实际,收入向苦脏累险的检修、基建和生产一线岗位倾斜,既照顾了年轻人利益又兼顾老员工的贡献。薪酬改革后,出现了低收入岗位员工争相进入高收入岗位的现象,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步为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员工、班组、部门、公司的四级绩效评价体系,对每个员工工作量、工作职责进行量化,定期进行评价,并与员工收入挂钩。每个员工都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绩效评价公开上墙展示,量化了每一名员工的工作。开展绩效评价后员工们深刻体会到,要想取得良好的年度绩效,要想获得更高薪酬,必须做好每天、每周和每月的工作。 同时,国华徐电又大刀阔斧地对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国华徐州电力检修公司,下属的以徐州、太仓、宁海为三大维护与检修基地和14个项目部成立,1700多人进军外部市场。成立国华徐电安全监理中心,为员工提供了新的职业平台。整合盘活多经公司,对原华苏集团公司26个法人公司和15个分公司进行清查和评估,注销17家法人公司和14家分公司,新的华苏实业公司的苏电超市、大酒店等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实现了服务、效益双丰收。后勤保障部、隆兴公司还开设电煤转运、卫生保洁、安全保卫、工装洗涤等服务项目,受到了员工们的普遍好评。靠改革,国华徐电员工人人有了岗位、人人有了活干,消化了企业富余人员,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靠制度,让管理走上正轨 改革,及时调整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制度,又将员工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言必行,行必果。为了将各项制度深化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国华徐电将2009年确定为基础管理年。 制订并实施新的管控体系,修编《管控体系实施细则》139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控体系。推广6S/TPM管理,6S“刷新”每一天,建成了220个样板区;随后导入TPM(改善提案)活动,共收到提案8806条。推广6S/TPM管理,得到神华集团、国华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电力行业及社会相关单位赞许,多家单位到国华徐电观摩、学习。 精细化管理让企业管理不断精细。在综合管理上,通过公开化、透明化、目视化、流程化,将管理要素和意图,以视图与量化的数据公开展示。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将生产、经营、基建与行政管理流程化,使管理行为有据可查。在运行管理上,开展“百日安全”、安全月活动,春季、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与监督,安全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在检修工程管理上,通过大修模版、工序卡、工艺卡,定额管理与安全、质量、风险预案为载体,落实到修后机组一次启动并网成功、缺陷结零,检修工程达到了全优,并对16类共两万余件工器具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资金。在基建工程管理上,从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四个方面入手,分别制订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将精细化管理落到了实处。 星级班组评级竞赛全面推进。围绕生产管理、安健环管理、基础管理、民主管理、学习型班组、班组文化建设等6个方面,开展星级班组创建、评级活动。2009年已对10个四星级、57个三星级班组进行评定、授牌。 “练绝活”也成为了一种制度。要求全员参与、定期举办,持续开展了“立足岗位练绝活”系列活动,认定“测温高手”、“接线巧手”、“打字之星”等43项绝活项目,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公司某一领域的专家,通过比赛有33名“星级”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企业给予“星级”技能人才每月150至200元的“星级津贴”,从而调动了“星级”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公司对技能人才的尊重。 铁的制度确保了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2009年在两台22万机组运行工况恶劣、煤场狭小、输煤皮带单路运行的情况下,提前42天完成了全年发电任务。在爆破拆除与机组运行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圆满完成了主控制室搬迁和6次重大爆破拆除任务(最后一次爆破距运行机组仅10厘米),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上大压小”工程稳步推进。检修队伍、安全监理中心远离亲人、远离故土,圆满完成了国华系统内外27台机组的检修任务,24项工程安全监理,为国华徐电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靠文化,让企业焕发生机 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管人和发展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人的思想统一在企业发展的目标上,人人为企业发展出力,企业才能谈得上发展。赵岫华总经理经常说:“人管人累死人,制度只能管住人,只有文化才能渗透到人的灵魂。” 2008年是国华徐电员工思想大碰撞的一年,30多年来经过建设、发展到辉煌,再经过5年代售期,进入神华后,又要加强与神华及国华的融合,现实让每个人感到了市场经济的无情。 新领导班子成员多方与员工座谈,听反映、找问题;听呼声、找出路;听意见、找办法;开设总经理信箱、谏言箱,拓宽和开通与员工沟通的渠道。在真诚沟通中,领导知道了员工的所思所想,员工们对企业的发展、前途与困境,产生了空前的关注,“只有企业发展员工才能受益”的思想把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 改善办公条件,亮化工作环境,做到物见本色。改善原有设施,新建了检修公司、保洁处等办公场所,筹建处、检修公司一改过去旧颜,良好的办公环境已成为国华徐电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员工的心情随着环境的亮化而好转。 积极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组织S级员工旅游休养;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员工子女给予奖励;为检修员工统一配备行李包;提高员工就餐标准,实行自助餐;举行职工秋季运动会;成立离退休服务中心,修整市区员工活动室;组织“五一”大型慰问演出;租赁更新员工通勤车辆等,一切为员工着想。 赏识和激励员工,让员工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工作。对工作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设立“总经理嘉奖令”,2009年发出“总经理嘉奖令”12份,首次评选表彰 “好家长、好夫妻、诚信之星、孝敬之星”,加上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全年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的员工超过700人。 倡导诚实守信,国华徐电以培育忠诚岗位、忠诚徐电、忠诚国华的“三忠诚”为核心,开展员工心中最认可、最信奉的文化用语征集活动,将文化用语编印成册,还制作成标语悬挂在生产公共场所,让员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引导员工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诚恳待人。同时,还组织各种主题活动,打造具有徐电特色的和谐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执行文化、人本文化、亲情文化、日新文化,充分激发了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的热情。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国华徐电2009年不但在经济上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全国电力行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电力行业用户满意服务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佳贡献单位”“江苏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徐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徐州市创建‘廉洁徐州’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员工说,徐州电厂归到神华后变了,尤其是赵岫华一班人带领员工闯开了市场、规范了管理、稳住了人心,员工的精气神更足了,企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