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一个谜题与春晚的三大问题 |
|||
煤炭资讯网 | 2010-2-18 7:58:45一事一议 | ||
在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拿失学儿童与孤苦寡妇的悲惨事件来搞笑,尤其是对那个贫穷寡妇的轻佻,在伦理上颇有问题。可是另一种印象更为深刻:能错钱给世界首富美国,我们却没法让自己贫穷小孩上学,还要靠农民找媳妇的钱来捐助失学儿童,这是天大的滑稽,也是天大的辛酸!赵本山给人们留下的谜题是:他的小品真有如此深刻寓意? 文艺批评有“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和“动情谬误”(affective fallacy)两说,前者是指由于在阅读中寻找作者的原有意图并以此为阐释依据而产生的谬误,后者则是指由于在阅读中寻找读者感受并以此为阐释依据而产生的谬误。我们如此解读赵本山的小品,是不是算一种“创造性误读”?如果赵本山原有寓意,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个“农民大爷”刮目相看脱帽致敬了。但听到赵本山说到美国还要向我们借钱时,台下却响起一片掌声和喝彩声,我相信我们的自豪感发酵了,我们的民族主义自信心充血膨胀了。当我把对赵本山小品的解读放到微博而得到大批博友的赞同时,我想我如果犯了“意图谬误”,那也是一种必须的“谬误”。我们需要把作品放到现实中参照解读,不然这个春晚就是一地鸡毛! 今年春晚还加深了我对它的“三大问题”的印象:一是大量使用网络流行的暖语言(如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喊人回家……)而几乎不用冷语言(如“被”、躲猫猫、楼脆脆、欺实马……);只拿弱势群体调侃滑稽而不拿强势群体讽刺幽默。说明春晚只会挠痒而不会触痛;只有媚笑而无嘲笑。二是老面孔永远占领舞台,新面孔恒定无法出台,这将导致“江山难有新秀出,各领风骚只几人”。三是集权式地调用全国演艺力量办一台晚会,目前尚无人可与之抗衡,于是我们也只能跟着肤浅的地陪笑下去……(2010\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