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强:关于企业管理哲学的思考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26 22:28:25论文、言论 | ||
山东龙福油页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茂强 企业管理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要求把数字化与哲学化管理有机结合,并建立严格的管理流程,运用灵活的先进管理哲学手段,建立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系统,这是实现本质安全的保证。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的一句话:“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管理人员只有认真做事,做有益的事,把每件事都做的有意义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古人云:“术于外,而道于内”。在这里,姑且把“道”理解为做事情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而“术”则是在原则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技术或方法。万事万物皆有其道,有了“道”才有了术,不同之“道”亦有不同之“术”。数字与哲学,就是企业管理中的“道和术”。 一、企业管理的哲学要学会谋势 企业管理要善于谋求最大的“势”,就是和谐企业管理的优势;善求最大的“和”是效益之和、人心之和。企业管理中哲学方法应用,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待问题,用“放大镜”来认真解剖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找出问题的根源。用“显微镜”找出管理中的“短板”,用“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要用“显微镜”原理来积极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现场中的事故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因为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管理创新包含两大内容:一是以人为本。企业为维持生存和发展,需要投入人力、设备、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而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无疑处于企业运转的核心地位。二是根据企业实际选择管理模式。大家知道,理想的管理目的是精简、敏捷、灵活、敏感、主动、富有竞争性和创造性、高效率、以客户和盈利为导向的。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已经不可能一成不变,竞争的内外部因素都在诉求着企业去变革。那么,如何变?怎么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我们的管理与发展同步。因为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以严治企,严格控制,这是管理的真谛。 有这样一个比喻:企业的管理系统是赛车,管理人员是赛车手,车手的技术水平跟车的好坏要同步。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跑,虽然你的车技很高。但是如果开的是一辆夏利,那你怎么也还是赛不过奔驰。管理的变革就等于换一部车,换一部更现代化的车。规范化体系就是一部现代化的车,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要你在管理系统上升级换代,就是把你原来那种比较保守的管理模式,或者随意性的管理模式换掉。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做出反应。” 在公司内部,一方面要倡导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公司的整合,从而形成合力,而不是分力,形成动力,而不是阻力。 实施有效的管理是我们致胜的法宝,创新是公司管理价值的体现。对于公司而言,其基本职能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不变的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效率不仅要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数减小,劳动生产率提高等众多生产指标上得到体现,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得到反映,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公司来讲,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便是获取利润。一切管理的终极目标,都应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不论是质量管理、生产、技术、财务、人事等等各方面的管理,其目标是一致的。很难想象企业管理的各方面,有哪一个是独立于效益以外的。脱离效益的管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如同经营与管理的两者关系一样,没有经营,何来管理?管理寓于经营之中。管理才能出效益,只有围绕这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中心,才能有效地实施各项管理,才能正确地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管理的系统工程,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效益。 二、数字化的应用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集中反映在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上,而决定企业管理资源效率高低,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能力与水平,因为真正的企业管理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创新也是管理加哲学的结合。企业管理的好与坏,其实就是数字加哲学的体现。在企业的企业管理中,常常会以“数字”论英雄,如安全生产多少天,创经济效益多少,人均收入多少万元,上缴税金多少万元等等。以“数字”论企业管理成果,其实也是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数字来体现,这是当前企业管理中量化考核的手段之一。 企业管理单纯以数字来量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永远是刚性的。当数学题作的太多以后,带来的负面结果是:凡是以数字为基本原则而放弃了创新管理,管理者成为数字的奴隶。过于刚性的管理会导致企业员工能动性减弱、创新力消失。企业管理需要软性管理,即哲学,软性的东西要和数学的刚性相结合,真正的企业管理,应该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数学运算,就是:企业管理==数学十哲学。相应的来讲,一个单位的领导,应该是数学家与哲学家的结合,既善于做哲学题,也善于作数学题。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要运用理念渗透、制度规范、行为养成、物质强化等文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美国一家著名的调查公司曾经对全美国排名前200位的企业总裁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碰到过的成功人士当中,以下哪个方面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管理的信心、辛勤工作、知识、运气好。无论你选择何种工作,成功的基础都是你的态度。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他在职业上的成就。由打工仔变成世界著名企业家的松下幸之助在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谈了四点体会:一是自己穷,必须努力奋斗,不然不能生存;二是自己没有上多少学,必须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三是自己管理水平有限,必须重用能人,靠智者创业;四是自己受过冷落,必须关爱员工,使大家感到温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永葆活力。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领导能力也就是执行力显得尤其重要,对于领导来讲,高人一等之处在于思维别人没想到的,自己却想到了;别人想到的,我想得更深更远。领导者要培养自己活跃、健康的思维方式,就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充实自己,使嗅觉更加灵敏起来。领导者思维的前瞻性是领导者与一般人思维的差别所在。同时,领导者应该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世界每天都在翻新,每天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如果不创新,不仅仅意味着落后,还意味着最终的灭亡。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因为一个组织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更换自己的运作方式,这些创新来源于领导者,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现代组织中决定着组织的生死存亡。人的一生,如水杯中的茶叶,起伏不定,要保持起的状态,一条路就是学习充电。管理者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扬长避短,学会借势和顺势。在悟道中提高自己,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世界500强大企业CEO至少每个星期要翻阅大概30份杂志或者图书,一个月可以翻阅100本杂志,一年翻阅1000本杂志(图书)。一个人没有理由不谦虚。相对于人类的知识来讲,任何博学者只能是不及格。正是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持之以恒的获取,才能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刷新,并引领各自的企业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企业可以制定很多有形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终有它的边界,而且这些制度有时反映出来的是僵化、保守,所以企业管理特别需要一个“指南针”。在没有路的情况下、在没有红头文件的时候,通过这个“指南针”,告诉员工怎么做事、怎么走!因为制度是显性的文化,文化是隐性的制度;制度是一个硬的东西,文化是软的东西;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有限的,而文化是无所不在;制度本来是物理的,而文化是精神的,但是两者不一定对立。企业发展要有两根支柱,一个就是治理结构,或者是叫做企业制度,看得见,另外一个是企业文化,无形的东西,这个无形资产需要一个“指南”,也就是说,方向决定企业发展之路能走多远。企业能走多远,与管理者的学习能力有直接关系。所谓学习能力也就是领导能力:并不一定是潇酒的,但一定是宽容的、大度的、超前的、豁达的; 并不一定是先知的,却一定是领悟的,也就是要有一种悟性:并不一定是严肃的,却一定的快乐的,因为只有快乐,才能产生和谐,只有和谐,才能让每一名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恩,进而转换成工作的动力。 企业管理有了方向还要有分工,分工的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是:由减少转换工作所节约的时间:由专干一样工作所造成的知识或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源的积累):由工作的单调性和知识的积累所造成的创造专门工具的可能(物质资本的积累)。这三大好处用通俗的一点表述是:分工使每个人不必事无巨细的工作;分工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而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分工使每个人的发展更加依赖整体的协调,却不会造成个体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的冲突。 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对 75000起工业伤害事故的调查中得出结论:只有2%的事故是不可预防的,而占总数98%的事故是通过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可以加以预防的。这说明,只要管理到位,只要方法有效,企业管理是可以避免任务事故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名勇士;伤了一名勇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企业中的安全工作就如同这则故事,我们常说,安全工作100减去1并不等于99,而是等于0。因此,对待安全管理问题,我们必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力求精细。 三、哲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哲学是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安全哲学就是要揭示人类安全活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监督管理、立法执法、教育宣传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安全哲学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石和航灯,也是安全文化发展至高点上的学术精华。安全文化的进步需要安全哲学的指导,安全哲学的锤炼需要安全文化的护养。 企业管理中,“安全第一”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方式上(或生产技术的层次上)相对于其他方式或手段而言,并在与之发生矛盾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安全第一”的原则通过如下方式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安全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权威大于其他组织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重于其他工作所需的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知识(规章)学习先于其他知识培训和学习;在检查考评上,安全的检查评比严于其他考核工作;当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经济、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安全优先。安全既是企业的目标,又是各项工作(技术、效益、生产等)的基础。建立起辩证的安全第一哲学观,就能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做好企业的安全工作。 企业安全管理中,有一种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安全,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学会了"亡羊补牢"的手段,是一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方式。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认识到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其具体思想和方法有:全面企业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讲求安全人机设计;推行系统安全工程;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类在安全认识论上有了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方法论上讲求安全的超前、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