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绍兴鲁迅故里游记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2 9:07:50散文荟萃 | ||
对绍兴的向往由来已久。 最早认识绍兴,自然是从鲁迅的课文开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和孔已己…...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进入绍兴,那些课本中的文字已就在脑海中呼之欲出,也正是因此,尽管绍兴是我从未来过的地方,可是却并无陌生感,因为,我们早已在先生的诗文中认识了绍兴。 走进鲁迅故里,一条古色古香的朴素小巷由近至远,河上的乌篷船,街边的黛瓦粉墙,都仿佛诉说着历史。同是水乡,和同里、周庄这些地方相比,这里没有满街的店铺和客栈,也没有刻意营造出的古镇情调,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示着水乡古镇应有的样子,宁静、淳朴、优雅,正是我梦中的江南。 入口处,有一整版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型浮雕,浮雕上镌刻鲁迅的半身像以及“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看着鲁迅沉思的像,让人不由想起他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义凛然的神态,让人敬佩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午后喧嚣的人潮中,我怀着虔诚走近鲁迅,也走进了鲁迅的一段生命。导游在讲解着周家台门曾经有过的辉煌,它的规模、格局以及鲁迅家人的概况,但我却站在一旁,静静地打量着这座老宅子,在那略显残破的表面下,因为鲁迅,似乎有了精神,鲁迅从这个日渐没落的旧宅子走了出去,却打开了一个中国文学的新天地。 鲁迅祖居,前后房屋共三进。典型的绍兴建筑,白墙黑瓦。乌黑的大门前高高悬挂着红灯笼,地上铺着大块的青砖,醒目的横匾,素雅的瓷器,雕花桌椅,镂空窗棂……祖居前面是鲁迅故居。听导游说,粮仓和工人居住的房间是唯一保留完好没来得及翻新的真实的故居。当年房屋还没完全更新,便家道中落。用导游的话说,“我们得感谢鲁迅家族的没落,不然也看不到真正的古迹了”。我不由得放慢脚步,沿着先生笔端去慢慢寻觅。 一直走到尽头便是先生笔下令人神往的百草园,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百草园,心里想到的是鲁迅笔下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可以想象,百草园曾给年少的鲁迅带来了多么大的乐趣,可是百草园如今是一片菜地,它没有鲁迅在文章中描写的那么大,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农家菜园子。如今,除了有一口井,一颗高大的皂角树外及在一块石头上刻着“百草园”三个醒目的大字外,已难寻旧踪,不觉有些遗憾,鲁迅的描述中,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趣味的地方,对于看惯了高墙上四角天空的童年鲁迅来说,百草园无疑是美妙的乐园,那些快乐童年时光虽然已随风飘逝,但鲁迅却把他的那份乐趣记入了文中,留给我们的是隽永的回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代,又何尝不曾有过一座属于自己的百草园呢? 鲁迅故居出门向东,走不到三百米,过一座小石桥,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在鲁迅年少时绍兴城内颇负盛名,鲁迅12岁到17岁时在这儿就读过。书屋基本上如鲁迅文中描写的那样:屋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是一幅《松鹿图》,两边柱子上有“至乐无声难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中间陈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寿镜吾先生的讲台,两排椅子专供来客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角根。鲁迅的书桌原本是在侧门边的,因为门口进出的人多,他便向老师要求把桌子移到屋子的最里面,也就是书屋的东北角,这样我们便看不到那个“早”字了,尽管在门外够着瞧,可是光线太暗,人离得太远。我问导游为什么要起名“三味”呢?导游解释说“三味书屋”先前叫“三余书屋”——“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教人要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寿镜吾的祖父将“余”改为“味”,“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将知识比如美味,也体现了寿家塾师的良苦用心了,走过书屋,我们耳边似乎还萦绕着鲁迅当年朗朗的读书声。 从鲁迅故里出来,我来到了咸亨酒店。这家被鲁迅文化浸泡了一个多世纪的酒店,在很远处似乎就能闻其飘出的阵阵酒香。来到这里,自然会想到那个“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在店门外的空地上,有一座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笑呵呵地站在门口迎客,如今的孔乙己可不像以前那样落魄了,现在的他代言了一个品牌的茴香豆,把自己的头像笑眯眯的印在每一个包装袋上,咸亨酒店和孔乙己早已成为了一个时代文化符号。 游览鲁迅故里,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场所,从乌篷船到绍兴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一切都那么熟悉,或许,从鲁迅的那些文字被编入教材的一刻起,他心中的绍兴便不止再属于他一个人了,而是成了我们许多人的共同回忆。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济东新村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