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集团寺河矿:“固煤夯安”踏上品牌矿井新征程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15 10:27:08头条 | ||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辉煌画卷,寺河矿秉承科学发展观,在全力推进西区开发建设、实现东区绿色开采的基础上,直面新挑战、寻求新增点,迈出“固煤夯安”的新征程,直奔中华品牌矿、世界知名矿的战略目标。
自主管理托起安全“诺亚方舟”
安全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品牌矿井建设的重心,如何托起平安的“诺亚舟”,是该矿党政领导的头等大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安全自主管理在矿井落地生根。寺河矿按照“领导决策、安监督查、系统监管、区队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进安全自主管理工作,着手安全自主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矿领导、业务科室到区队班组个人各级安全责任,全面履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让 “安全红线”和岗位 “十条禁令”成为干部职工的“安全掌中宝”,真正做到人尽其责。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寺河矿积极构建科室、区队、班组三个层级的自主管理模式,每月开展一次矿井危害辨识评价工作,深入排查各类隐患。成立防治水机构,开展宣传活动,强化技术措施,严格监督检查,防范重大灾害发生。
体系再完善,落实不下去,一切都等于0。自主管理是一套科学的安全体系,更是实现每个个体人自为难的立足点。为此,该矿充分发挥各业务科室的业务保安和职能监督考核作用,深入开展业务研究和危险辨识以及风险评价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和专业监管;完善区队内部安全管理考核制度,认真学习借鉴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的典型做法和管理经验,提高班组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安全自主管理能力建设,从而达到人自为安、班自为安、队自为安、矿自为安的安全总目标。
实现 “静态检查”为“动态闭环”管理,是寺河矿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该矿在严格执行干部值班、跟班和矿领导带班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加大各类安全小分队活动的频次和力度,着力提高活动质量,通过专人专盯制度加大对特殊时段、重点工程、薄弱环节、重大危险源的监管控制。该矿以“三铁”精神打造安监、瓦检队伍,加大特殊工种人员履责情况考核,彻底解决安全监督检查中“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为严格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该矿还通过经济杠杆进一步调动员工搞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加大安全奖金的分配力度,对职工进行安全激励,让干部职工通过“三心”( 责任心、耐心、细心)赚来安全钱。
瓦斯治理赢得科学发展“艳阳天”
在技术工艺创新上,寺河矿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瓦斯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走出去,请进来,聘请国内外瓦斯防治专家,共同研究探索煤层瓦斯赋存、衰减规律和防治手段,不断提升矿井瓦斯治理水平。组建了晋煤集团历史上第一支专职瓦斯抽放队伍,坚定不移地推广使用定向钻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履带式行走抽放钻机和符合寺河矿地质条件的封孔冲孔工艺,形成了井下钻场预抽、掘进巷道先抽后掘、采空区抽放的立体交叉式抽放网络;研究攻克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及长距离掘进工作面的通风,在国内首次成功采用了“三进两回”通风方式,有效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行业难题。
在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上,率先引进澳大利亚VLD-1000型千米钻机,大力培养千米钻机司钻人员,不断挖掘发挥该钻机的功能和优势,取得了 “防突指标不超标、瓦斯浓度不超限、地质构造更准确、掘进进尺翻一番”的显著效果,有效提升了矿井瓦斯治理水平。使用推广5年来,钻机单机效率由最初的2000米/月提升至目前的近6000米/月,瓦斯抽采率由最初的20%提升到了现在的65%以上,矿井每天的瓦斯抽采量达到了95万方以上,生产组织创造了低瓦斯开采的安全作业条件。如今,每天从寺河矿井下抽出的瓦斯不仅完全满足了该矿职工供暖、洗浴、食堂用气等生活使用,而且还供应给亚洲最大的瓦斯发电厂——寺河12W千瓦煤层气发电厂发电使用,真正实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在现场管理上,寺河矿坚持学习淮南经验,坚持“一面一策”,强化现场瓦斯管理,持续推进通风“三不”工程(不积聚、不超限、不突出),保证通风系统完好、通风设施可靠、瓦斯检查到位、防突指标检测准确的工作目标。在技术管理上,寺河矿加强了地质信息与瓦斯信息的相互交流,定期组织召开瓦斯地质分析会议,强化技术方案和措施的编制、会审、执行工作,提高技术方案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瓦斯治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寺河矿还加强了瓦斯防治的科技攻关与技术研究力度,专门邀请重庆煤科院的专家学者来矿授课,就瓦斯治理等重点问题传经送宝,逐步形成并固化了一整套防突工作流程。该矿采用千米钻机区域递进式抽采,配合掘进工作面近距离抽放,提高了矿井瓦斯抽采量,日抽放瓦斯92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抽采率达70%以上。
软实力推进矿井可持续发展
寺河矿是集团公司煤炭主业的排头兵,续航增效是矿井固煤战略的着眼点。
该矿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西井区剩余工程的推进,积极做好首采面生产及各大篇章验收工作;充分利用东井区现有生产系统优势,加快东五、东六盘区及15#煤大系统的开拓延伸工作,上下开采,东西联动,同步建设,最终实现“四保二,一主一辅两备用+15#煤开采格局”,长期保持1080万吨的安全生产能力,并留出富余空间,以应对市场形势发展变化。
管理、技术、人才、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竞争的关键。寺河矿针对制约矿井生产效率、成本和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力争在瓦斯防治、支护工艺、掘进效率、防突条件下开采工艺研究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构建起支撑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体系,巩固提升矿井核心竞争力。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小改小革、技术创新活动,定期召开科技成果发布会,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
为落实好矿井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该矿坚持抓好管理干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到十二五末,实现“4.4.2.5”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即副队级以上管理人员4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50人;技术工人中取得中级工以上2500人,高级工要达到500人。
寺河矿坚持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抓手,健全完善定额指标体系,把定额管理和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将定额管理真正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大定额的执行和监管力度,加强主要生产环节消耗定额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及时对定额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修订和完善,确保定额的实用性,引导动员全矿职工建设节约型矿山。
民生工程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寺河矿坚持关注民生,办好实事的理念,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密切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真诚倾听员工呼声,真实反映员工意愿,真心关注员工疾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企业决策中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把人文关怀体现为尊重、理解职工,关心、关爱职工的具体行动,夫妻廉租房的入住、大型停车场即将竣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矿区环境让职工安稳舒适,持续不断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令职工精神振奋,一幅进军“十二五”的动人画卷在沁河之滨缓缓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