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荒谬的“国进民退利于经济发展”论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5 10:39:05一事一议 | ||
“国进民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近日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表态,再次站上舆论热议的风口浪尖。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十周年庆典暨新春论坛”上,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爱臣表示,在现阶段,“国进民退”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稳定和持续的作用。不仅如此,王爱臣表示,“国进民退”的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企业界、学界、经济界的高度关注。在笔者看来,王爱臣的此番论调,言外之意就是支持国企在行业中的垄断,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荒谬的论调必将受到各界的批判。我们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民间投资的渠道正在不断的被垄断规模效益所压缩。国内民间经济研究机构天则经济研究所此前发布分析报告指出,国进民退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一股汹涌的潮流,其中蕴含着极大风险和危机。而吴敬琏在2009年10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也表示,目前小企业似乎有一点受到挤压。他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方面的原因。2004年以来,指责市场化改革的思想有回潮,"仇富"的情绪在社会上很流行。另一方面,就是政策的原因。为了支撑经济,政府要求大量贷款,为防止出现金融风险,银行就会选择国有大企业和有国家项目的企业贷款,这样就产生了挤出效应。建议领导层要充分注意,并警示这不是一个好的情况。 其实,早在去年8月,全国工商联出版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蓝皮书中就已经提出,金融危机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已开始显现,随着行业垄断的逐步强化,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当前多数中央投资只是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进而带动了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很难参与其中。而我们通过公开的信息也的确发现,今年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而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大型国企也是受益最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占95%)并不明显。而民企的生存却岌岌可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民企(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订单大幅减少、销售下降、效益下滑、企业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被停建或缓建、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这在钢铁、航空、煤炭、食品、地产等竞争行业尤为明显。 比如,钢铁业出现了亏损的山东钢铁收购盈利的日照钢铁事件。煤炭行业方面,山西省发布通知,将全省在册的2840多座煤矿收归国有。房地产业的国进民退也汹涌澎湃,各国有企业纷纷巨款拿地,成为“地王”。邮政行业则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国进民退,去年10月1日,《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虽然从法律上第一次确立了民营快寄业的合法地位,却实行邮政专营,限制民营快寄业。 还如,各地纷纷进京争夺央企和迎接央企,而国资委也积极鼓励央企与地方合作。湖南作为第一个与央企合作的省份,从2005年以来的两年内与57个央企对接,引进资金1800亿元,并组建了央企在湘联谊会以增进感情,吸引央企增资扩股。在“国进民退”的大潮中,国有企业狩猎金融业也是一个重要现象。继光大银行引得粤高速和城投控股等8家企业后,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IPO上市前的增资扩股也吸引了众多国企参与。 可以毫不隐晦的说,国企上演抢夺资源的戏越来越频繁。虽说在本轮国际经济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已经率先出现回升、好转的迹象,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一个新的引领。但是,这样的成绩不能撇开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功劳,而归功于国有企业。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中95%以上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截至2008年年末,各级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97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657万户,外资企业43万户,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270万户。另有个体工商户2900万户。广大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发明专利占66%,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可见,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中小企业在经济发达的欧美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在公开场合就直言德国的经济支柱就是90%的中小企业。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却没有丝毫的减轻,且随着巨额信贷的注入,具有先天优势的央企等国有背景企业借着政策和资金的优势,在我国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国进民退”,引起市场一片堪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进民退”违背了依靠民资继续刺激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局,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很不利的,也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带来巨大的阻碍。 在笔者看来,“国进民退”带给我们的伤害是深刻的:首先,它所释放出的信号就是市场化萎缩。国企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政策保护攻城略地,将民营企业挤到角落上。而这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巨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国进民退”将催生更多的利益集团,使平民百姓丧失消费的主动权,从而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央巨额的投资计划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在脑子里开始了新一轮的所谓的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思维。这些不顾我国社会生产实际的国有化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使得最急需改善的医疗、教育、安居等民生工程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应该对“国进民退”的问题给予政策上的限定,如果不遏制眼前的“国进民退”浪潮,国家试图依靠民资继续刺激经济的期望就会落空。我们需要的健康的经济增长和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