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让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0 19:54:48小说林 | ||
作者:重庆市党史研究室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城市 ,爱好晨练的人们聚集到这里 ,太极拳、健身操……在朝气与活力中,重庆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傍晚,晚霞余辉映衬出山城婀娜的身姿,茶余饭后的人们又汇集到这里,散步、聊天……在享受与回味中,重庆人洗去了一天的疲劳。这里,就是给重庆人民业余文化生活带来无数欢乐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座金碧辉煌气势雄伟的建筑,该归功于谁呢?那是在1951年,重庆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在财力物力都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亲自提出了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建议。小平认为,重庆是西南地区的首府,又是工业城市,应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文化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文化宫,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末了,邓小平诙谐地敲敲桌子:“同志们哪,现在重庆解放了,劳动人民日子好过了,打上了肉牙祭,但这还不够,还应该让他们打上文化牙祭!” 小平幽默的提议引来一片笑声,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和一致的赞同。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很快制定出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计划,并专门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小平亲自点将:“老曹啊,这是给老百姓造福,你这个父母官应当来挂帅吧?” 这老曹,就是当时的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曹荻秋。曹荻秋欣然受命,出任修建委员会的主任,并在关于修建文化宫的文件上批示:文化宫的修建,是全市劳动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全市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胜利成果。 市政府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拨出130亿元(旧币)资金,在中山二路原川东师范学院旧址修建文化宫。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承担这项工程的重庆营造建筑工程公司,调集了2000多名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 1951 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工奠基。在整个修建过程中,邓小平多次亲自审查工程图样和工程模型,并到工地上视察进展情况。文化宫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占地120亩,从选址到设计,从活动设施到园林绿化的具体分布,都凝聚着小平同志无数心血。在修建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要多听听人民的意见,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修建委员会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分别邀请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各界人士代表、先进模范人物和工会工作者等,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1952 年5月1日,邓小平再次来到施工现场,作陪的曹荻秋热情相邀:“邓政委,就劳烦你来题个匾额吧!” 邓小平哈哈一笑:“我可不是一字千金的什么名家大师呀!” 邓小平回到驻地后,反反复复书写宫名字样,总共写了36个字,再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比较,从36个字中圈出了17个,最后又精选出自己满意的10个字。1952年8月5日,文化宫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邓小平精心书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凸现在文化宫弧形大门的上部,直到现在仍光彩夺目。 在10年动乱的日子里,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宫名曾经两度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9月的一天,一伙人手持钢钎,强行爬上20多米高的文化宫大门,把小平同志的题词一个个地铲下来。那一幕,被当时作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筹建工作组成员之一的桑德伦看见了,他和文化宫的几个职工一起,冒着风险,等这伙人走了以后,把铲掉的字一块一块的捡起来珍藏着。1975年,邓小平重新出山,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庆市委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为文化宫题写的宫名,这一消息传出,得到山城人民的热烈拥护。然而,1976年,“天安门事件”之后,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宫名再次惨遭厄运,被又一伙人铲掉,直到“四人帮”粉碎,这10个镌刻着小平关爱人民的赤子之心的金色大字,才得以再度光照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