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矿集团:“以矸换煤”换来多大价值?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20 18:26:06焦点话题 | ||
如果把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在新疆伊犁、内蒙等建设的三大煤炭基地看成是战略性工程的话,该公司在新汶老矿区创新推行的“以矸换煤”工程就是一项“战术性工程”。“以矸换煤”能“换”来多大价值?在新矿集团不仅每年可以“换”出200万多吨煤炭产量,经济价值达10亿元以上,还可让新汶老矿区继续保持十几年千万吨的煤炭产量。 就像很多科技发明源自人类生存的需要一样,“以矸换煤”技术来自新矿集团一个老矿井盛泉矿业公司“生死”之间的压力。 6年前,由于资源枯竭,年产45万吨的泉沟矿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进入了破产程序,重组为盛泉矿业公司,仅靠残采维持着生产。盛泉公司将走向何方,八千职工家属如何生活?成了公司领导班子的一块“心病”。 一天,总工程师付振峰和一位退休的老职工聊天,这位老煤炭说:“现在职工食堂、工业广场、办公楼下还压着不少煤,如果能开采出来,矿井还能维持几年。”付振峰豁然开朗,开始了“三下采煤”的探索。这个技术团队经过调查研究,参考资料,现场实验,逐步摸索出了一种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巷道、采矿区,支撑采区顶板,减少避免地面下沉,从而置换开采出煤柱、建筑物下、路、桥下的煤炭的技术方案。他们给这项技术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以矸换煤”。 2005年9月,经过10个月的矸石充填、以矸换煤试验,已达日消化矸石180车能力,基本上做到了矸石不上井,地面无变形。为了完善“以矸换煤”技术,付振峰和技术、生产管理人员,围绕“以矸换煤”的开采工艺、充填方式、抛矸设备、沉降测量等,进井下巷道、采面进行实验,跑地面工厂、工地进行观察,得出了一套完备的“以矸换煤”作业方式与技术参数。该矿某工作面就在矿办公楼、工业广场之下,他们采用“矸石充填与开采一体化技术”进行无煤柱开采,每月矸石充填量达到5500立方米,地面沉降在0-200毫米之间,基本实现了零沉降;其回采率达到90%,增加煤炭资源300万吨。 “以矸换煤”技术犹如一剂灵丹妙药,使盛泉公司“返老还童”,应用该技术可以解决该矿500万吨的“三下”压煤,延长矿井十几年的服务年限。 自2007年起,“以矸换煤”技术在新汶矿业集团各矿区遍地开花。集团公司董事长郎庆田说:“‘以矸换煤’是一项‘绿色开采’技术,将带来煤矿开采的一场革命。”孙村、翟镇、华泰、良庄等矿区通过“以矸换煤”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一些矿在推广过程中又有了创新,孙村矿开发了似膏体充填“以矸换煤”工艺,翟镇矿开发了综采工作面机械化矸石充填“以矸换煤”技术。集团“以矸换煤”产量每年可超过200万吨,创经济效益10亿余元,相当于增加一座大型煤矿的产能,同时还可以使新汶老矿区千万吨产量保持十几年。 由于“以矸换煤”技术可以解决“三下采煤”、煤矸石地面排放、污染与占地等问题,经山东省科技厅鉴定,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之一。2010年新矿集团继续推进“以矸换煤“工程,老区生产矿井全部实现“井下矸石不升井、洗选矸石不上山、停运地面矸石山”的目标,并在新开发建设的龙固矿井等煤矿研究实施煤矸石充填、以矸换煤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