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荒和电荒来得令人措手不及,也令国家发改委开始反思强制关停小煤窑给市场带来的损伤。一家电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指出积极鼓励小煤窑尽可能保持正常生产。(1月15日《华夏时报》)
想当初,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强制关停小煤窑是何等坚决,又是何等令人感动。也就在不久前的1月5日,发改委称山西煤企兼并重组整合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将在全国加快煤炭企业重组。然而,事隔几天,发改委的态度为何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积极鼓励小煤窑复产,实在令人费夷所思。
报道中说,关停小煤窑给煤炭市场的供应带来了较大压力,煤荒逼迫发改委态度摇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煤到底荒不荒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11月全国原煤产量27.05亿吨,同比增长12.61%,煤炭产量大幅增加,国内煤炭供应量大增(2009年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就拿关停小煤窑力度最大的山西省来说,2009年山西省煤炭产量呈现出逐月逐季增长的态势,全年累计完成煤炭产量6.15亿吨,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2010年1月13日《山西日报》)。可见,我国电煤产量并没有因为关停小煤窑而下降。
实际上,国家和地方下大力气整顿煤炭生产,关闭非法小煤窑,从长远来看,是为了促进煤炭工业走现代化、规模化之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积极鼓励小煤窑复产,无疑是决策“跑偏”。
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电煤频频告急,根本原因不在于煤量紧张,而在于“市场煤”和“政府电”联动机制的严重错位。一方面是煤价充分市场化,煤企操纵煤炭的价格,另一方面是电企尽量压低库存,减少成本压力。一旦煤电双方利益博奕失衡,往往通过拉闸限电“逼宫”政府部门化解煤电困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关部门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终只能被煤电双方牵着鼻子,从而导致朝令夕改,态度转来变去。 刘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