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君子和而不同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18 13:44:03小说林 | ||
在安徽矿业时,我经常送朋友们 “忍”、“让”、“谦”、“和”四条屏。在诠释“和”的思想内涵时,觉得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较适合于家居张挂。但后来还是觉得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更富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于是以后便将这句话作为对“和”的解释。
“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字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按孔子的解释,我想,君子应当是追求和谐融洽,但又保持着自己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决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小人则恰恰相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将自己同化在他人的生活中,淹没自我,行尸走肉般孑然孤寂于社会。当然,我认为,用“和”与“同”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可能会引起一定范围的误解。 在中国的典籍中,关于“和”的论述不胜枚举。《国语》认为金木水火土,杂以生万物。就是说,“和”是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万物生成的规律。史伯认为周朝衰落的原因是“去和而取同”周王只听顺耳的,排斥异己的意见。周王没有将不同或者相反的意见放在一起冲突、磨合、发酵,才造成周王朝衰落的。曾子把“和”比作烧汤:“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将多余者减弱,将欠缺者补足,这样才能达到和的要求。老子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阴阳相冲而为和,“和”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是重视对立面的不同即斗争的结果。 世事万物各有其特点,人们的意识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充满生机而异彩纷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事物相济相克,新生事物才会层出不穷;繁纷多端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冲撞磨合,事物才得以演进,得以发展,而不至于固步自封,僵滞不前。世事万物若是一路货色,人们的思想见解若是如出一辙,可想而知,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必将陷于 “同则不继”的可悲局面,世界将不仅仅是单调苍白的,而且,人类也终将在这单调苍白的世界里归于死寂和毁灭。 对于“和而不同”,几千年前,人们就深切地认识到并多有阐述,并在和的精神(宽容差异,借助矛盾)指引下创造了千年的辉煌与荣耀。相反,近代的中国去和而趋同(唯唯诺诺,拒绝差异)却遭遇了历史的沉沦和百年耻辱。 中国几千年的的封建皇权文化和史官文化打造的“同”,在封建礼法制度下,规定了上司为所欲为发号司令一手遮天,下属则唯唯诺诺俯首听命惟命是从。在这种“同”的状态之下,上司是绝对的权威,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下属只能处于附庸和从属的地位,这种秩序是法理确定的,是不准存有异议的。而人的从众从同心理和人类的维持既得利益的自私弱点又极大地维护了这种秩序,于是这种“同“的秩序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同时也遗患无穷,至今这种秩序的余孽依然吞噬着许许多多的心。 我原本丝毫没有把自己与“和而不同”这句话联系在一起的意思,只是写到这里时,才欣喜地发现,自己的秉性与这句话的要求还真有吻合之处。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就像我,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温和,但却往往表现得十分执拗。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见解的不同等等,我常常与领导的意见相左,甚至不止一次地与相关领导瞪眼。当然,瞪眼过后,雨过天晴,又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一切又归于平和与友好。多数情况下,因为争执,因为瞪眼,我们的感情更加深了一层,这样的例子在我身上俯拾皆是。当然,也有瞪眼过后物是人非,双方的关系被永远地定格在那种不愉快的局面上的情况,且很少有修复的机会,想来这种情况确属例外。但不论是常情还是例外,我都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的,因为这些冲突大多都是突然之间发生的,猝不及防,来不及斟酌应对之策,何况我一般都会做过修复或者解释的努力尝试,不管是与可以“和而不同”的君子,还是“同而不和”的所谓小人,抑或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各色人等,我都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我不认为这种品行是多么的十恶不赦,有时我甚至庆幸我的这种德性,因为总是这种真情发泄的结果,才使得双方流露出真性情,才会让双方找到那种肝胆相照的感觉。 作者单位:内蒙古太兴公司(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