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生命的跋涉 |
|||
煤炭资讯网 | 2010-1-14 21:59:44人物展示 | ||
2007年12月8日,由煤炭资讯网与《当代矿工》杂志联合主办的王成祥新闻作品《冰点》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山城重庆举行,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100多名煤炭界新闻工作者参加与会。这是中国煤炭报记者王成祥近年来的第二部问世作品,也是他最新成就的代表。
在会上,众人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评论,对这本书进行了肯定。《当代矿工》杂志副主编丁言伟对《冰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全书以煤矿人文、企业发展、安全文化、环境文化、管理理念、矿工情感,勾勒出了中华500万矿工在地深处创造的奇迹,勾勒出了中国煤炭行业‘图腾文化’中温藏着的伟大力量,勾勒出了勤劳朴实的矿工、家属为国家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产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图书。”重庆煤业集团的领导也对这本书的深远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煤矿人自己写自己的故事,自己提升自己的环保品质,自己提升自己的安全形象,不仅展示了当代中国矿工的伟大形象,还警世了西部煤炭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环保型、节约型、安全型、科学型开发都值得大家去重视和研究,《冰点》犹如冰山一角,融化了浩瀚的煤海,融化了一座座大山,矿工、家属以‘科学发展观’在地心深处谱写了一首壮丽的《乌金之歌》。”……
王成祥成功了,也确立了在煤炭新闻界的地位。此时,离他成名之作《领导啊,你怎么光会训人》的发表已经整整18年了,距他当上矿工第一次下井则有28个年头了。如今的他,丝丝白发隐现鬓间,他已经不能像刚从部队复原回来时腰杆挺得那么直了,皱纹开始侵蚀着他曾经刚毅的脸庞,他明显显得苍老了。岁月冉冉,他将人生的整个青春献给了国家的煤炭事业,并最终获得了回报。但这一切来的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坐在主席台上,他审视着自己的发言稿,他想要总结他的一生,酸甜苦辣,涌上心间。在已知天命的他看来,《冰点》可能就是他这辈子最后的成就了。贫穷的儿时生活教会了他不要好高骛远,所以他是一个善于制定短期目标的人,他从来不妄想多少年之后要有什么成就。所以,他不知道仅仅一年后,他的作品会被刊登在中国文学最高期刊——《中国作家》上,成为陕西煤炭系统第一个在《中国作家》刊登文章的煤矿作者。就像许多年前的他甚至没想过能走出农村一样。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王成祥出生在陕西渭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庭的贫困让他仅上完初中就不得不去参军以减少家庭负担。参军的经历不仅开阔了这个农村娃的视野,在军队新闻业务培训班的学习也为他以后的职业奠定了基础。三年后,他复原了,代替已故的父亲成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与精彩的军营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生活的落差让他再也不甘农村贫苦而乏味的生活,他想要突破,想要挣钱改变家庭,更想要走出农村。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一股力争上游的心气,王成祥也有,而且更加强烈。他向兄长透漏了自己的想法,经兄长介绍来到了蒲白矿务局马村煤矿当上了一名协议工。当时的国有煤矿条件之差不逊于现在的小煤窑,事故频繁发生,当矿工就是把脑袋栓在了裤腰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掉下来了。但王成祥终于成为了一名工人,他的人生由此跨出了一大步,他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下井生涯的艰苦远甚于回家种地,而且危险重重,王成祥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现在身上还有几处事故后留下的疤痕。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当时最好的朋友就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下了井,再也没有看到第二天的太阳。朋友的罹难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与打击,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细节,井下工友们的一个咧嘴,一次扭头,矿灯上的一个黑点,升井后洗澡时水珠溅落,吃饭时吸溜着喝着碗低的菜汤……如慢动作一样在他眼中定格,这种充满了活的气息的画面支持他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坚持就是整整十年,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可能这一生都会和井下打交道,直到退休。
说是机会,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王成祥就是这个有准备的人。下井十年,他不像其余工友将空闲时间荒废掉,他将大多时间用来写东西。是的,写东西,散文、诗歌、新闻、通讯,他都写。他经常将自己关在房子里,满怀着热情洋溢,将观察到的细节感受写出来。在一群粗狂而豪迈的下井兄弟里,谁也不知道有一个人正在默默的观察他们的一切,并将它们变成文字。这或许不是第一个写他们的人,但绝对是第一个以平等身份观察他们的人。写作是王成祥心中的一个梦想,梦想的源头来自于小学的一位老师和他写的一篇作文。老师说,作文写得好,很有天赋。并当众朗读了他的作文。这对于因家庭贫困而一直感到自卑的王成祥来说是个莫大的安慰,他从此就对写作上了心。参军时在部队他极力争取上了通讯学习班,参加工作后,他利用空闲时间笔耕不坠,有好的东西就往杂志社投稿,也发表了许多豆腐块文章,在矿上小有名气。
整整十年,他厚积薄发,终于一鸣惊人,《领导啊,你怎么光知道训人》登上了中国煤炭报头版头条,新闻结合自己亲身感受,写出了一些煤矿干部只限于在上面发号施令,不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的现状,引起了整个煤炭界的大地震。中国煤炭报专门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肯定,其所在的蒲白矿务局党政联合发文,开展了针对这篇文章的大讨论。
成绩来的是如此的突然,突然到他自己都没有做好准备。他成了矿上的名人,路上碰见人都会和他打招呼,仿佛一夜之间全矿的人都认识了他,大家都佩服他敢讲真话。他被从井下调到了井上工作,但他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迫不及待的去采访,矿领导、普通职工、甚至看大门的老头都成为了他的采访对向,他最终确立了向新闻方面发展的方向。
在地层深处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使他对煤矿,尤其对最艰苦的井下了若指掌。与那些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的新闻系大学生相比,他的新闻质朴而真实,更具有感染力与震撼性。而这时的他,连个通讯员都不是,一切都是他自觉地,自发的写作行为。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可贵,他完全不含有一点的功利性,这是一个文人成功的基础啊!王成祥,一块璞玉在800米地下等待着被发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的人才在千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感慨。王成祥却从未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他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中国煤炭报驻西安中心记者站站长邹老。现在邹老已经去世,但从王成祥的一篇祷文里就能感受到这位伯乐对他的帮助有如雪中送炭,尽心扶持。文章最后一段满怀深情的写的: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煤矿工人的时候,是您站在煤炭报发展的角度,从地层深处发现了我,并多次和局矿领导协商,将我调出从事专业新闻工作,采煤工一步登天,那有这样美的事情,在您做工作屡屡失败后,您又动用各种关系,直接从800米深处送进了大学的殿堂,接受马列主义新闻观的正规教育,毕业后您又将我扶上马送一程,调换到一个新建矿区从事宣传工作,使我接受了许多新闻人想体现而又没有条件体现的一线生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硬将一个挖煤的农民协议工,送到煤炭报这个充满知识和赋予挑战和刺激的平台上……
中国煤炭报,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直到这个时候,王成祥才真正找准了自己的道路,并开始在拼搏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或许与经历有关,王成祥的新闻搞更多站在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他也更愿意去底层采访,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状态。他的报道淳朴,自然,有着直入人心的力量。这种风格在当时别具一格,为他带来了很大的声望。而去基层采访的习惯让他更能接触新闻真相,写出更加真实甚至是打破认识常规的报道。
《私营煤老板的价值观》,在漫天对煤老板害人害己,昧着良心牟取暴利的声讨声中,别出心裁的深入一位煤老板的内心,洞悉煤老板的梦想与困惑,以事实说明了煤老板内心也有闪光点。这多少让人有些愕然,但在事实面前,无人可以反驳。作为一个煤炭报记者,与小煤窑老板打交道的次数非常频繁。王成祥就是以这种事实重于一切的态度使他可以一面在报纸上批判曝光小煤窑的黑暗面,而另一面却可以和小煤窑老板谈天说地,畅谈人生哲理。
记者是个善于发现的职业,王成祥观察细节的习惯更是让他如虎添翼。他是煤炭报记者,只要将精力放在报道煤炭行业的新闻上就够了。但他不是这样,只要他发现的认为值的报道的新闻,他都会插上一脚。《半个世纪的等待》就是这么一篇文章,当他听说当年那首唱遍全国的红色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筱舟入党的消息后,不禁对这位老前辈得偿所愿感到高兴,怀着这种情怀,他很快的赶出了这篇文章以表达对老前辈的祝贺。
在坐车采访的途中,他看到一片片的坟丘耸立在路旁、田间,纸钱冥币满天乱飞。不禁深感忧虑。当即就跑到田间地头去采访,得到了大量材料,写出了《“白色文化”警示录》三篇,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警示。
王成祥非科班出身,却获得了许多同僚所不能得到的收获,他是煤炭新闻行业的佼佼者。随着年龄与阅历的不断增长,他的报道更加的深刻老道,而他的专业知识积累也达到了喷薄的临界点。21世纪初,陕北煤田的大开发是我国煤炭界前所未有的大举动,身处陕西的王成祥如鱼得水,数次前去陕北调查采访,甚至为了丰富自己对煤炭大局的认识,扩展视野,他驱车南下详细调查了西南的煤炭现状。乘车西进,到甘肃、青海、新疆罗布泊采访考察煤矿状况。老辣的文笔与深刻的思想性相结合,他终于爆发了,《陕北煤田现状调查》、《煤海弄潮看西南》、《雪域高原、戈壁滩、罗布泊采访行纪》,在这一系列文章中,其前瞻性与指导意义让文章的价值更加深刻。
这时,走在路上的他经常能碰见人喊他王老师,他很为这个称呼骄傲。而已近天命的他已经有了急流勇退的想法。他觉得这一辈子已经没有白活了,那一片片白纸铅字上记载着他的功绩,这就已经够了。
他的心想歇下了,但他的人显然还由于“惯性”在往前走着。一次无意的机会,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2008年,王成祥一次回老家,恰巧碰到了一个在小煤窑上班的亲戚。记者的职业病让他迫不及待的深入到这个小煤窑中,几天的如地下党接头式的采访让他获益匪浅,神奇的采访经历激起了他的写作冲动,一篇从未接触过的题材——报告文学在他的笔下完成了。2009年一月,这篇名叫《无底地暗洞》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最高级别文学期刊《中国作家》上刊登了。这是陕西煤炭界第一次在《中国作家》上发表文章,其意义不言而喻。他所工作的煤城铜川沸腾了。许多煤炭人为此写出大篇的评论文章,称这是里程碑式的一刻,沉寂许久的铜川煤炭文学界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一意外的成功对王成祥的影响不亚于他的成名作《领导啊,你怎么光会训人!》,这两篇文章前者让煤炭界知道了王成祥,后者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陕西煤炭。一直以来,陕西煤炭文学界是中国煤矿文学中的一个凹地,它长久的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人们在一面看着新闻上对石油天然气取得的成绩如篇累牍的褒奖,另一面却是对煤炭界阴暗面的小煤窑的声讨。陕西的煤炭产量排名全国第三,但它的名声却从未好过。有人说陕西煤炭为小煤窑背了几十年的黑锅,这话是不无道理的,王成祥对此深有体会。当《无底的暗洞》引起的巨大的轰动传入他的耳中时,有种强烈的责任感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站在铁路边上,看着一列列火车满载着煤炭驶向远方,王成祥开始规划他的新作,他要以最深刻的笔法去书写中国煤炭的辉煌与阴暗,使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煤炭。2009年末,他打电话去咨询《中国作家》,询问这种题材的文章能否被刊登。《中国作家》的回复极为热情,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不仅鼓励他一定要写,还当即将这次创作定为《中国作家》杂志约稿。
2008年除夕夜,春节文艺晚会还没有结束,王成祥就迫不及待的提起了笔写下了他已经想好的书名《黑金漩涡》。并很快进入了写作状态。一年转眼即过,到2009年末,这部作品已经完稿。这部以中国煤炭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刻揭示小煤窑主生存现状与精神思想的作品这将是一部恢弘的长篇报告文学,将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王成祥,这位一直坚持基层采访,坚持真实报道,坚持良心写作,坚持着记者使命的老记者,在自己天命之年迈上了人生金字塔的顶端,但他的未来仍然不可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