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奖励”的小车间主任 |
|||
煤炭资讯网 | 2009-9-8 8:47:04人物展示 | ||
你听说过“范宗江覆膜机”吗?这是陕西铜川华建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小发明,因其发明者的名字而命名。 范宗江,壮实的身材,厚道的面容,让你一下就拉近了与他的距离,感觉就是邻家的大哥,好亲切。今年45岁的范宗江,1999年从建安公司安装队来到铜川华建塑业有限责任公司,36岁的他从学徒开始,学习开挤出机的操作。因为设备不先进,全凭手工操作,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徒学习一年半载也掌握不好,可范宗江仅用三个月就独立操作起来。不是他有多高的天分,多聪明的大脑,而是他刻苦钻研,善于学习,加上勤劳的双手,他迅速成为业务尖子。短短两年,他就成为这个拥有79名职工的公司中技术要求最高的车间主任。 听着车间主任这个称谓,觉得是个不小的官,其实在这样一个以计件工为主体的小公司里,就是一个大班长而已。不仅要管理手下的18名职工,自己更要是个多面手,电焊、刨床、钳工、水暖工几乎要样样精通,做到小的修修补补不找人,小毛小病自己解决。为此,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设备,将设备的性能、原理摸得一清二楚,成为车间长期固定的、不可替代的“模具保养师”。因为模具是不带电的设备,纯粹是机械的,试好定型,完全靠人工经验,技术水平要求高,要定期打开进行清洁、上油、紧螺丝、磨损度检查等保养。不懂的人根本就不敢打开模具,一旦打开就恢复不了原状,而且调试不好,产品会变成废品,造成浪费。同时,他还仔细观察设备生产使用情况。他发现新买的覆膜机好看不实用,装饰的东西不少,而且一台也不够用。他仔细研究覆膜机,凭着自己娴熟的钳工技术,自己设计,用工厂的边角废料,照猫画虎制作了一台,结果因为没有考虑尺寸,不能使用。他反复的拆,装、焊,经过三天的焊接,成功的完成了覆膜机的制作,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2000元。当公司想对他行物质奖励时,他坚决拒绝了。“我没有出多大力,没有花什么钱,都是厂里的废料,我不要奖励。” 范宗江所在的型材车间,根据订货需求,设备一开,只要模具不折,有可能开机一个月都不停机。上机的人员是3人,必须保证正常运转。2004年的夏季,范宗江的老父亲病重,可同时班上有2名年轻的工人要定期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人手倒不开,他义无反顾的顶班。偏偏此时厂里更换新的设备,模具厂家的人来这里安装调试,设备要一直运转,不能中途停断。新设备和老设备不一样,老设备如果产品有瑕疵,可以上锉刀修正,新设备却不能后天修补,必须要精确的调试好模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没有一半年的接触,生产出的产品可能出料不均,表面产生花纹,尺寸达不到标准,而且产品与温度、速度都有关系。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范宗江毫不示弱,整整25天,他和厂家来的师傅同吃同住,一边试一边学,不懂就问,延长自己上机时间,力求掌握技术。厂家师傅看到范宗江如此的勤学好问,业务技术的娴熟,都由衷的竖起大拇指。 新设备安装调试成功了,厂家的师傅也走了,一月未回家的范宗江才急急往家赶。他怎能不惦记病中的老父,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患脑淤血已六七年了,后摔伤股骨头,几乎瘫痪在床,端屎端尿全靠媳妇照看,他为了工作,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媳妇的肩上。贤惠的媳妇从没有怨言,可范宗江觉得委屈了老父和媳妇,一旦回家,他总是尽量挤出时间里帮媳妇分担家务,为此,他还被居委会评为“五好家属”呢! 范宗江很形象地说:“我们厂子小,设备少,产品多,两三天就要更换一次模具。就像家里只有两个锅,却要炒十几种菜,那就要不停的洗锅、刷锅,才能炒完那些菜。所以,我们就要练好自身的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啊”。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更鼓励年轻工人钻研业务。2009年的4月,公司要到安徽铜陵接新模具,他就要求3名机长轮流去学习。同时还周到的想:他们是计件工,出差没工资,经济收入会降低,也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他就把三人召集在一起,“不管谁先去,另外两个人顶着干,三人轮流,工资照发。”如此政策,三人都非常高兴,真的是快乐工作了。 在铜川华建公司,员工执行的是纯粹计件工资,没有活的情况下,工人就不来了。车间停产期间,范宗江每天扛着扫帚打扫卫生,擦拭设备,此时的他就成为“义务清洁工”。厂里没有固定装卸工,每次装卸产品都跑不了范宗江,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他都冲在搬运的最前列,成为“最猛搬运工”,以至于几天不装车,他会急巴巴的问:“怎么不装车呢?”他说:“大家在一起干活,说说笑笑挺快乐,不知不觉的把活干了,也锻炼了身体。真的是快乐工作!”噢,忘记告诉了,所有的这些工作全是义务的,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因为车间的工人干的那么累,我们搬搬怎么好意思要钱,我们劳动着并快乐着……”他爽朗的笑声在空中回荡。 这就是范宗江,一个不要“奖励”的工人,可众多的“奖励”却偏偏都给了他。他年年被评为奥博集团公司的先进个人,模范“六好党员”,华建公司的先进个人,领导和群众把赞誉都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