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煤矿应重在监管 |
|||
煤炭资讯网 | 2009-9-5 17:25:06焦点话题 | ||
煤炭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整合,日前正在山西省紧张地开展着,据称目标已经完成了70%。整合的最终结果,是要将全省煤炭企业的数量,从现在的2200个变为100个左右。有人解读,这意味着山西的小煤矿将逐步退出经济舞台,而“煤老板”也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对生产能力进行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让本地的煤炭资源得到更好开发利用,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不过,对中小煤矿搞全面“收编”,这一做法以及背后的思路,有值得商榷之处。
众所周知,我国的民营企业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而不少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更为灵活和更有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不等于要让大型企业“一统天下”。允许中小企业存在,给它们适当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在石油、电力行业垄断屡遭诟病的今天,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大鱼吃小鱼”,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未必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何况,如果地方政府在企业重组过程中,不切实际地以行政手段搞“拉郎配”,难免留下不易解决的后遗症。
不可否认,与设施更全面、运营更规范的国营煤矿、大型煤矿相比,小煤企确实存在着很多不足,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小煤窑岗位培训缺失,劳动者权益得不到足够重视,资源破坏性开采和矿山事故现象久治不绝,“煤老板”的社会形象也一直欠佳,等等。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小煤矿的这些问题,并非因为企业规模小造成,而是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使然。要想让“煤老板”改正这些问题,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有关部门应当切实负起引导和监管责任来,通过法律、制度、市场等多种手段使民企走上依法健康发展轨道。搞“一刀切”的兼并重组,让小煤矿彻底“出局”,或许能让煤企的阵容显得更齐整,却很难说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治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