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矿岱庄煤矿:“骨头缝里”找煤500万吨 | |||
煤炭资讯网 | 2009-9-4 20:09:58 经验交流 | ||
一座年产220多万吨的矿井,近两年来累计生产原煤近500万吨。但是,矿井可采资源储量却与两年前相比没有下降。这是笔者近日在山东淄矿岱庄煤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报告中看到的一组资料。500万吨的产量从何而来?通过采访笔者找到了答案。
面对危机的选择—转变观念 岱庄煤矿年产量最高时达到360余万吨,然而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村庄压煤等因素的影响,矿井资源可开采储量锐减。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矿压煤量已占到煤炭资源储量的83%。如何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该矿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该矿村庄压覆煤炭影响严重,且是淄矿济北各矿地质条件最差的一个矿井。由于逐渐向深部开采,现场断层多、构造复杂,开采难度也相对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破解发展的难题?他们首先统一领导班子思想,上下形成一种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迅速转变观念,该矿从过去工作面遇断层抑或是构造条件复杂时,为了安全万无一失而舍弃一部分资源,到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应采尽采;从过去为了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而导致回采率降低,到现在的必须精采细采,牢固树立矿井必须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明确了只有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指导决策,坚持‘珍惜资源、应采尽采、精采细采’的原则,不断加大找煤扩量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才是矿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矿党委书记苏守玉如是说。 持续发展的源头—勇闯禁区 观念一变,天地宽。岱矿人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开始大刀阔斧地找煤扩量。边角煤、残留煤、断层密集区等过去号称是藏在“骨头缝里”的煤,由于受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煤被残留在“禁区”以内。岱庄矿因为之前的超强度开采,加上受断层、构造等地质条件影响,目前3上煤层正规工作面可采资源储量所剩无已。 “针对井下的现场实际,我们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勇闯‘禁区’,加大对断层带、边角带等地区的找煤扩量力度,努力实现这部分资源的‘吃干榨尽’,以此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拉长矿井服务年限。”该矿矿长李法柱的一席话道出了矿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所在。 为此,该矿在生产过程中,大力加强对边角煤、残留煤、断层密集区、工作面间预留煤柱等地段的回采力度,通过在断层区布置工作面、优化煤层分叉合并区工作面布置、提高开采上限及减小预留煤柱等,两年来共计找煤扩量约500万吨。 找煤扩量的奥秘—创新工艺 多种施工工艺的创新实施,是该矿在找煤扩量开采过程中最大的奥秘所在。4324工作面位于4300采区的断层密集带,平均煤厚3.6米,面长由50米逐步扩展到140米,由于煤层赋存“头小尾大”、带有弯曲、且中部呈“三角”形状。因此,该矿优化设计、大胆创新,将其布置为“不规则旋转式工作面”,最终比正规工作面多回采煤炭18.9万吨。 在此基础上,该矿还在掘进巷道实施“弧形”掘进,提前为不规则工作面“铺路”。所谓“弧形”掘进,就是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当迎头出现断层时立即调向,采取沿断层带边沿掘进的方式施工,尽量将有煤区留在可采范围之内,确保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目前,该矿4314、4317、4325等工作面顺槽均实行“弧形”掘进,累计增加储量约24.5万吨。 “这只是我矿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创新施工工艺而采取的其中两项措施。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还通过实施煤层配采、顶底板割煤及非阶段开采等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该矿总工程师曹忠说。 正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施工工艺,该矿才得以从‘骨头缝里’将一块块“肥肉”重新捡回来,达到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寿命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