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山西省煤矿整合已经完成了70%,到今年底,90%左右的煤矿将完成整合。同时,山西省要求整合主体尽快进驻被整合企业,签订了协议的煤矿要在10月底前复产。(华夏时报) 在省长王君斩钉截铁的一句“绝不要带血的GDP”之后,山西省不惜以牺牲GDP为代价,全面推进煤矿整合,痛下决心根除小煤矿隐患。整合后,全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变成100个左右,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这样的大决心、大手笔的确令人感奋,不过我们似乎仍难过于乐观:矿难的阴影真的能够从此消失么? 这样的担心未必多余。一方面,这次整合规定符合一定产能要求的煤老板也可以充当重组主体或入股国有子公司,他们摇身一变成国企老板或在国企里潜伏下来后,会不会演变成国有经营体制下的小煤窑隐患?另一方面,是企业就得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企业同样不会例外,将来国有煤企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避免重蹈黑心煤老板的覆辙? 当前煤炭市场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特别是大规模整合行动耽误生产后,复产的压力很大,如果不经过严格整改而简单地限期仓促复产,其安全隐患无疑依旧存在;同时,这次整合从表象上看是资本的国进民退,实质上是为了根除煤炭生产经营领域的各种弊端,尤其是安全生产隐患,这就必须从经营理念上、制度设计等方面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否则换汤不换药,难以达到整合的目的。 因而,虽然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了,但要根除小煤窑矿难祸患,真正让GDP不再带有血腥味,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任务异常艰巨。 “山西煤老板”,你在网上搜索时,以下一些词汇会高频率地弹到你的眼前:挥金如土,悍马,“二奶”,买群楼,大字不识,暴富,原罪,…… 显然,这是一个让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而现在,这一群体据说即将隐退。山西省实施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即将步入收官阶段,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小煤矿将被彻底终结,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8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消息)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的判断稍显轻率。很明显,过去咱们称之为“煤老板”的人,即使有一些转到其他行业,但多数不过是在重组中变身为大大小小的股东而已,人还是那些人,标签换了一下,怎么就叫“退出历史舞台”? “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宣告者仿佛欣喜若狂,这同样让人疑惑。“老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光鲜的一个词汇,“煤”不过是物态化的生产资料,合在一起就让人不舒服了吗?和许多利用其他生产资料赚取利润的人一样,“煤老板”并非天然就是一个贬义词,用一句流行的话,“煤老板”这个群体没有原罪。 那么,和“煤老板”有关的东西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拒斥心理?在我们看来,并非“煤老板”这个词,也不是“煤老板”这个群体,而是这个群体创造出的特有的“煤老板方式”。 “煤老板方式”有哪些特征?煤老板的炫耀式消费容易引起财富分配机制的联想,也许可以算一个,但其对社会的作用有限,又非强制性,即使列入“煤老板方式”,也不是最重要的。 “ 煤老板方式”对社会影响最大,而公众又无法规避这种影响的,当属下列三项:对安全的漠视;对资源毁灭性的掠夺;“独富其身”的发展路径。应该隐退的不是“ 煤老板”,而是这种“煤老板方式”。这次煤炭企业重组,如果能让“煤老板方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那的确是值得欢呼的事情。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充满期待,同时也抱有隐忧。 企业重组,变小为大,改私为公,能否使矿难的发生率降低?鉴于大型国有煤矿的矿难并不罕见之事实,我们很难认为,企业变大、改制了,对生命安全就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就有了一套保障矿工安全的完善机制。 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暴利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心态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资本的这种心态不奇怪,关键在于社会要有约束的力量。重组以后的企业和原来的煤老板相比,是否会稍稍节制对利润的渴望?社会约束的力量能否经此诞生并发生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能淹没在“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欢呼声中。 煤老板的暴富并不表示,他身边的人群一定会从这种暴富中获益,一个事实是,即使是其炫耀式消费,拉动的也往往不是当地的内需。民众身在资源丰富的地方,自己难以分享,最后却还要承担资源一旦枯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煤老板”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后煤老板”时代会不会有所突破? “煤老板”退隐了,如果“煤老板方式”依然活跃,我们所艳称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