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煤建情怀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31 11:35:43人物展示 | ||
怀揣崇敬之情,我探访了二十多年前曾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老职工。企业对他的关爱以及他对企业的关心,使我切实感受到了煤建人文环境的浓厚和谐,它像一种动力,时刻激励我为企业奉献…… 《陈风英千里寻找疯婆婆》、《王福胜在工地自费办图书室》,这两则事迹二十多年前在一建公司49处可谓是家喻户晓,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他的创作者就是退休职工沈泽林。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带着崇敬之情来到沈泽林家中。说明来意,夫妇二人热情接待了我。 沈泽林今年已7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见我到来,他打开摆放着整齐资料的抽屉,象珍藏多年的宝贝一样,拿出了自己题写的《沈泽林剪报集》。里面记录了他几十年为企业发展辛勤耕耘的作品---刊登在国家、省、市及公司各类报纸上的稿件。一本厚厚的剪辑,让我目不暇接。犹为珍贵的是1954年刊登在《平顶山日报》上的那篇新闻报道,那是他18岁时在地方报纸发表的一篇新闻。一篇篇发黄了的报纸,内容丰富,体裁繁多。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章回小说,既有好人好事,也有批评及评论文章;既有一建公司49处生产建设蒸蒸日上的报道,也有精神文明创建的事例。他把本单位共产党员王福胜自费办图书室的事迹,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写成了四个章回小说。他把职工陈风英千里寻找到疯婆婆,并接回家中照顾享受晚年生活的事迹,写成了报告文学,并配有陈风英给婆婆梳头、穿衣时的照片,两篇文章都刊登在《工人日报》上。当时,49处上下妇孺皆知,在邯郸市乃至河北省这两个先进事迹成了精神文明的象征……
我的不约而致,给老人带来了喜悦,他仿佛又回到那个让人记忆犹新、激情澎湃的年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如何用笔讴歌49处的发展。老人原来只有小学文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平日里不抽烟喝酒,也没有任何娱乐嗜好,靠着勤奋、执著,把反映企业发展的生动故事变成了无数铅字,见诸各级报端。退休后他过着平淡的日子,现在仍然保持着看书、看报、写作的好习惯。去年他的一篇小说在邯郸一本杂志上发表,另一部小说正在撰写当中。也许是他爱好写作的缘故,老人的外貌与退休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耳不聋眼不花。他高兴地向我讲述他的三个儿子在党的教育下、在企业的关心下都已成家立业,两个儿子还买上了汽车,言语之中流露出了对祖国60年沧桑巨变的由衷称赞。
沈泽林老人依然关注着中煤的发展、关注着企业的生产,经常阅读《49月报》、《中煤一建》报和《中国中煤》报,通过这些窗口了企业的发展形势。当得知目前49处写作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后,他露出了一丝忧虑。他诚恳地建议我们抓紧培养年轻的一代,充实到岗位,要给年轻人压担子、定任务,他还毛遂自荐地要求担当写作培训的老师。
采访回来后的几天里,我被这位年逾古稀老人那种执着和勤奋的精神感动着,犹如丝丝春雨清洗着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烦躁,我暗暗下定决心:踏着前辈的足迹,努力前行,完成自己光荣的使命,为中煤发展努力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