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山矿打造“蓝领人才”为企业发展“补缺”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28 9:16:38通讯特写 | ||
燕子山矿始终致力于对员工职业技能地培养与提高,努力拓宽员工职业技能教育渠道,不断培养矿山建设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紧缺“蓝领人才”,力求为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人才断层”及时“补缺”,助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作为员工培训学习的主阵地——燕子山矿职业技能学校。坚持安全技术培训、政治理论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并重原则,实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培训教育的转变,努力打造复合型“蓝领人才”。同时,努力优化学习环境,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教考分离,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此外,在原有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还从矿上领导、部门负责人、政治理论辅导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能手中选聘了30多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矿山建设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授课。
该矿还不断将学习培训延伸到生产实践中,以“岗位能手比试、岗位创新创效活动和技术比武”为载体,着力倡导员工比工效、比质量、比操作水平、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员工在生产实践中学技能,学本领,切实提高员工岗位操作技能。同时,该矿积极开展“拜师学技和师徒结对”等活动,签定了师徒合同,明确了师傅及徒弟的责任和义务,让徒弟的成绩与师傅的奖罚密切挂钩,使员工技能得到切实提高。
为了使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这个矿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积极为员工创造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电子阅览室、安全教育室、电脑培训室、图书馆、青年书斋、“科技之家”便成了有志青年提升自我的一片“乐土”。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及时间,学习并快乐着,寻求在快乐中不断提升自我。电子阅览室、安全教育室及电脑培训室集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是员工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网上查阅、安全考试、电教培训的平台,设有电脑57台,收集电子图书15万余册,存储安全试题10000多道,成为员工学习充电的文化阵地;图书馆,现存有工矿专业及政治、历史、文学等12000余册书籍,是员工丰富自我、陶冶情操的理想天地;在单身公寓创办的“青年书斋”,收藏了教育意义深,科技知识强的图书200多册供青工们借阅;“科技之家”是矿上专门为工程技术人员创建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平台,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实物电子展台等先进设备。同时,矿上在区队建立“读书一角”,在社区建立“青年充电书屋”,使读书活动走进区队,辐射小区,形成网络化读书体系。
该矿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发展矿外交流与合作.继2005年,与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在矿上开设采煤、机电一体化成人继续教育大专函授点。2008年,该矿与山东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矿上开设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成人继续教育本科函授点,从而满足了员工就近学习深造的需求,促进了矿山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个矿还积极让员工“走出去”,五月份以来,该矿分三批派送9名区队干部赴南戴河进行安全培训,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大量可用之才。
为了创建积极主动和自我鞭策的学习氛围,该矿推出教育奖学金兑现和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政策,激励员工积极学知识、主动学技能。该矿规定对参加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深造的员工,四年学制期满,拿到毕业证书,按照各门功课平均成绩分别给予四年学费75%、50%、25%的奖学金;对参加山东理工大学学习的员工,矿上还将给予报销一半学费的奖励;对2005年后领取毕业证书的参加各类大专以上函授学习的员工,按成绩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同时,该矿还推出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政策,矿上设立“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应用奖”、“企业文化创新奖”、“技术革新奖”和“小改小革奖”,极大地鼓舞了更多的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