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
|||
——二矿综合队戚永豪的“四大发明”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25 21:01:32人物展示 | ||
他——白面书生,年轻俊朗,斯斯文文,鼻梁上架着一幅深度眼镜,走路昂首挺胸,工作一丝不苟,学习勤奋刻苦,凡认识他的人都止不住赞叹,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人。他叫戚永豪,男,26岁,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现任二矿综合队机电技术员。入矿以来,多次获得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热爱矿山、关心企业、勤奋工作,坚持学以致用,不断创新,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两年来已有八项革新成果应用于施工现场。其中四项被职工誉为“四大发明”。职工说,他的“四大发明”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
第一发明:更换蓄电池省时省力 2008年6月份,在庚三中部水仓施工时,双驾驶室的8T电机车经常因充电时间不足而造成中途停止运转,而备用电瓶一直闲置,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因为更换此车型蓄电池时起吊高度要超过驾驶室,难度大,每换一次4个人得花上1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起吊高度过高也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所以电机车只能在短暂的空闲时间临时充电,一有任务便停止充电投入运转,造成了电机车不能正常工作。他认为这样不仅影响生产,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于是他想如果在巷道上方安装两根钢梁,上面装上滑车,让蓄电池吊起很小高度后,便可从车上滑向旁边轨道的平板车上,这样不就省时省力了,说做就做,升井后,连夜就把图纸搞定,此方案得到了开掘区余区长的大力支持,他亲自跑到工厂在烈日下协助工人师傅把配件加工齐全,又在现场指挥安装,投入使用后更换蓄电池的工作量,缩短为2个人20分钟,职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职工说,再也不用为换这个庞然大物发愁了。 第二发明:再也不用人拉电缆了 第三发明:连锁挡车器操作省力了 该队施工的工程多数为斜巷,斜巷轨道运输的安全设施显得至关重要,2009年4月,有班长反映原机械式连锁挡车器使用不灵活,通常需要两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个动作,职工抱怨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因动作不及时而造成挡车器的损坏。问题出现了,改造任务又交给了戚永豪,他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决定采用气动控制,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在安全副总的指导下,他设计出图纸,由开掘工厂加工,为提高安全系数,他设计将四根矿用工字钢下入底板上入顶板牢牢固定在巷道两帮,再安装气缸带动挡车杠在两根工字钢之间上下动作。该装置投入使用以后,只需要轻轻扳动操作阀,便可通过气缸带动挡车杠上下连锁动作,反应迅速、定位准确。起初在安装过程中,有职工说这样太复杂了,不适合井下使用。他却坚定地认为安全设施一定要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现在麻烦一点没有关系,关键的时候安全才能有保障,安装后效果出来了,省时省力,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好评。目前,在该队施工的庚三人行下山下段第一、二、三部绞车斜巷以及庚三皮带暗斜下段绕道四个地点已经安装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的强度。 第四发明:“十字形”道岔解决难题 2009年7月份,在庚三中部变电所施工现场,由于巷道布置限制,车场曲线半径过小,不具备电机车运转条件,需要人工推车费时费力,他认真观察分析在区队领导的指导下设计了“十字型”道岔,目前图纸已交付林州机械厂委托加工,不久将投入安装使用。 他认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影响和制约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是自己最大的乐趣,搞革新搞创新并不难,只要肯琢磨、肯钻研,难题就变得不难。现在,为工作难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为他工作方向。在他看来,每一个生产难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革新金点子;反过来,一项革新又能解决实际难题,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