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苦吟诗人——王珍斗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23 21:43:32人物展示 | ||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人贾岛这样形容自己苦苦推敲诗句的苦吟程度。一个煤家的业余诗人,把自己的希望,一生的创作,在年届退休之时用《放飞承诺》作为自己诗集的名字。诗集出版了,人退休了,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病妻身上,人品如诗品被大家传为佳话,他就是芙蓉集团公司社管委珙泉社区退休党员王珍斗。 一个想飞的梦 1941年王珍斗出生在四川富顺农村,家庭十分贫寒,有兄弟姊妹五个,就数他学习最用功,为了让他学业有成,父母让其他四个放弃了学习,全家人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王珍斗揣着做作家当诗人的梦想,在学校的确没有让家人失望,他摸索编写校刊,迷恋诗人,崇拜作家,成为富顺一中有名的学生会主席。正当高中毕业,被学校推荐保送读大学时,可王珍斗却得了肺结核,天有不测风云,屋漏遇夜雨,从此,王珍斗不仅没有重返学校,与其他人一样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祖父、父亲、母亲接连相继谢世,王珍斗就担起家庭的重担,当作家、当诗人就成了一个梦。 煤矿生涯赋予了他一双翅膀 1966年他步入了煤炭行列,在川煤五十四处直接从事井下生产工作,他对神秘的煤矿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了解到了解,亲自体验了脏、累、苦、险,饱尝孤独、辛酸,十几年来,他的身心完全融入千米之下的地层深处,他的感情完全交织在矿工兄弟之间,他搞过管理,学过电工,当过十年的井下掘进队的党支书,代表自己的掘进队出席过北京的全国煤炭系统群英会,被授予特别能战斗队,然后在行办、工会、总务岗位上任过职,丰富的生活阅历,顽强的生命体验慢慢在他内心世界里孕育,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以至他后来的诗歌才让矿工们有嚼味,才让人感觉有血有肉,是一种用汗水浇灌,生命交融的美丽花朵。 诗歌中他是这样描写矿工,浑身的筋骨与肌肤/如霹雳如闪电组装;黑色/其实是多彩的浓缩/浓缩的大多数都是精品;他说“注意安全”是磨起老茧的字眼/朗读一生/抄写一生;他笔下的父亲象块优质煤,家庭是人的避风港弯,在他的诗句中随处可见这样匠心独运精典言语。 企业、矿工为他架起了一付天梯 1988年他调到了矿工会,“职工之家”的工会工作给他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了解矿工,走进矿工的灵魂深处,并为他的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素材,1993年他的第一首《中秋月夜矿工情》在《芙蓉矿工报》发表了,他将月亮比作一头系住浓浓的乡恋/一头系住沸腾的矿山的缆绳,受到了大家好评,引起了矿区文笔们的注意,随后芙蓉矿工报的主编在报上介绍了王珍斗的情况,从此王珍斗的名字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而王珍斗就此成为矿工热门人物。 王珍斗开始寻找他儿时的梦,开始挖掘,开始陶冶,忘命工作,忘我跨越,干柴烈火一般地迸发出对诗歌的追求,矿工喜爱他的诗,每期《芙蓉矿工报》几乎都有他的诗或其它作品,象潮水般汹涌而至,可谁曾想他已是半百出头的人了。 诗歌在煤海中自由荡漾 王珍斗的诗涉及面广,领域宽,他写矿山、写安全质量、写矿工、写矿工的妻子、写心灵、写亲情、写季节、写特定时间人、事、灵魂,有喜庆的、悲伤的、愤怒的、谴责的。无处不显示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对人性的尊重和赞美,他特殊的经历和个人的遭遇,形成了独特的视角:“悠悠巷风/仿佛是我心的翅膀轻轻摇动/驮着青春和理想的花瓣/与升井的罐笼比翼腾空/放飞我心的承诺”《放飞承诺》。记得一次在处理完一桩安全事故后,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怕看你的轮椅/怕读着/那鞭子似的辙痕/抽痛你父母妻儿/抽碎你变形的笑靥”《轮椅上的你》。 80年代末90年代初,矿区来了许多农民工,人们在观念上有偏见,政策上有差别,王珍斗用诗歌为他们明不平:“我将一半吞进肠胃/排泄一腔惆怅/我将另一半塞进炮眼/炸毁煤层中的偏见/纠正我驶入寂寥的航向” 《心中的桨》(献给农协工妻子)。 王珍斗创作激情高昂,反映煤海生活的佳品不断问世,《灵魂在黑色里赤裸》、《矿山硬汉》、《最亮丽的生命》、《你离死神有多远》、《我的幸福托给你》、《寻觅包公》、《启开天窗》、《黄昏情长》等从多角度展示矿工群体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深受矿工的喜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器晚成的王珍斗在短短的10中,他的诗和作品在全国各地1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100余首,从中挑选了80余首,在芙蓉矿务局和《三峡诗刊》帮助和支持下印成了诗集《放飞承诺》。这时他已是58岁,即将完成矿工生涯时,圆了自己的梦。 正当他的创作蒸蒸日上,激情高昂时,平日多病的妻子病情加重,经检查,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医生告诉说:“最多活5、6年……。” 与爱妻相濡与沫 患难与共 老年痴呆症,最多活5、6年!一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差点把这位饱经风霜的王珍斗给摧倒,生活总是与他过不去,命运总是折磨他。从此,他带着妻子开始一个漫长的求医之路,成都、重庆,一趟又一趟,可耗尽所有的积蓄,却求到的还是没有办法。他经常会情不自禁对人说:我长期随单位四处流动施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孝顺老人,抚养子女,操持家务,是妻子孝顺老人,教育儿女,儿女个个成才听话,给了我幸福,给我最大的支持,而我亏欠她太多。 他为妻子写过好几首诗,记得送给妻子生日诗:老伴的唠叨/仿佛把我骂/又好象把我夸/牵手穿越数载雨打风吹/“骂”和“夸”都是我听不够的情话《唠叨如茶》。在《漫步真爱》中这样写:你跟我走/不必带上奢侈的脂粉/只需清朗的微笑/不必带上绚丽的服装/只需无瑕的心跳。 从来没有把病得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儿女的病妻当成包袱,日夜精心照料、细心护理,为了让妻子身体营养需要,他将肉剁烂,蔬菜切碎,精心烹制,妻子病重后,大小便失禁,有时一天要弄脏衣服好几次,他都会及时更换和清洗,他家的阳台长年累月是他爱人的衣服和尿布,冬天就用烤火竹笼烘烤衣物,夏日就拿到室外晾晒,他看着妻子这样,索然无味,顾影自怜用诗歌倾诉心中的痛苦:“春想醉/夏想醉/秋想醉/冬想醉/越想心越醉/山茫然/水茫然/树茫然/草茫然/半醉半醒时/方知晓/玫瑰花开海那边” 《千里寻一醉》。一个68岁的男人,能照顾好妻子,保持家庭整洁,环境卫生,实在是不易。 最多活5、6年,可他的妻子居然活了14年,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精心,他的耐力,14年不离不弃, 14年的每一天里都是这些让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何况是个爷们。他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民间一个说法,久病无孝子。儿女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邻里们称赞不绝,儿女们把父亲视为榜样。 懂事的儿女们 王珍斗有三个儿女,一个儿子在珙泉镇小学校当副校长,两个女儿分别在集团公司和成都上班,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但是只要有时间他们都会回来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们操办完后事不久,大女儿就去邻居尧阿姨家感谢,说是感谢,实际上是提亲。 尧阿姨是一个病亡家属,儿女都大了,尧阿姨生性勤快、善良,又不闲脏,所以平日里总去找尧阿姨来帮忙,他们心里清楚,母亲的病是好不了,担心母亲走后父亲生活孤单,他们早就把尧阿姨视为一家人了。见尧阿姨没有意见,女儿们很高兴,成都的三女儿得知后消息,立即邮钱让尧阿姨陪父亲出去散心,有人不理解问:爱人刚过世,阿姨就上门,是不是太不合情理吧?可王珍斗的儿女却说:我们的父亲这14年,过得太苦太苦,只要他们幸福,别管别人说什么。 王珍斗在岗时苦苦作诗,退休后苦苦守候病妻14年,他无怨无悔与苦结伴,与苦结缘,最后,我用王珍斗的一段诗结尾:也许这是缘分/我俩生长在同一根蔓藤/期待着/熬过冬季/让流浪的翅膀翩翩归来/扇动彩色的憧憬冒新绿/携手踏上春光明媚的旅程《与煤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