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 :如何在街头巷尾抓拍瞬间新闻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21 7:45:41一事一议 | ||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对新闻图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报社内摄影记者人手缺少,我每天要承担着很大工作压力,负责四个版面的新闻图片,每天的发稿量都要保持在4幅以上,每个月发表新闻图片130张左右。平时,我除了根据报道提纲和新闻线索制定拍摄计划外,大部分时间是背起摄影包,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街头巷尾抓拍新闻图片。虽然抓拍的新闻事件不一定每件都很重大,但来自街头的鲜活影像却能让读者耳目一新,感到饶有趣味。
街头抓拍的新闻图片不像过去那种拍农业就是“四季歌”,拍工业就是“机器加人”的“新闻图片”,而是要摄影记者转变工作方法,深入街头巷尾,观察新闻事件动态,挖掘并抓拍稍纵即逝的瞬间,用自己的视角把新闻事件“表达”出来。有些人说街头抓拍的新闻图片不是碰到就是等来的,带有偶然性,但其实新闻图片的抓拍不是仅凭拼体力和时间那么简单,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拍摄技巧。 我喜欢日常生活类、经济类、法制军事类新闻摄影。在街头抓拍日常生活类新闻图片首先是靠瞬间思维。摄影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迅捷的反应能力。虽然街头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但作为记者要进行筛选,不能“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应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对街头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到脑子内有数,如它怎样发生,它的过程如何,是否会出现精彩的瞬间画面,见报的图片是否会让人看了产生共鸣…… 2008年春节,兰溪市区一下子出现许多乞讨者。我经过观察,发现每天匍匐在路上向行人乞讨的一下肢“残疾”男子,见到背着照相机或摄像机的人时,神色总是慌张。为了搞清楚乞讨男子真面目,我连续三天起早贪黑守在街头对男子进行追踪抓拍,然后选10张最有说服力的图片刊登在报纸上,揭穿男子每天一大早把自己本身完好的一条腿弯曲在膝盖处绑住,然后压在身下,再穿上宽大的裤子,扮成“残疾人”从小巷内爬出来的事实。报道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还打电话对我说:“以前仅听说过有这种事,但从来没看到过,想不到你抓拍的过程如此详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街头抓拍日常生活类新闻图片要有一定的拍摄技巧。在抓拍过程中,我发现市民对单反相机与大口径的镜头都存在一定戒心,认为你不是新闻记者就是专门搞摄影的,要是一不小心给你拍着上报,或用在什么上面,会让自己难堪。有很多时候,当我刚刚举起相机,甚至镜头还没有调焦,就引来了旁人的大惊小怪,甚至还有人起哄地说:“快看,记者来采访拍照了!”一下子,所有人的眼光朝我看过来,原有的情节、气氛就会马上改变,以至消失。如果新闻事件中的双方当事人怕见报曝光,还会把矛头转移到我身上,双方当事人都会纠缠我不放,要我删掉当时抓拍的照片。 因此,我平时在抓拍过程中,选择“淡墨入世”的方法,先不与被摄对象交谈,只在旁边冷静观察,在关键时刻利用可翻转的小数码相机LCD取景,对方认为不是在拍自己,消除了戒心。如兰溪火车站附近有一批站街拉客的卖淫女及为其充当保护伞的男子,而一些熟门熟路的嫖客也固定到此“寻刺激”。我了解情况后,便用此方法抓拍到50多张反映双方谈好“价格”,然后进屋进行性交易的新闻图片。见报后引起了当地公安机关的重视,组织警力进行了打击。 另外,我发现了新闻事件,但必须近距离抓拍时,一般使用突然袭击的方法。如今年春节期间,兰溪市区古商城内出现10多个公开摆赌的摊点,我进行了曝光。拍摄前,我根据现场情况给相机换上了一个广角镜头,同时调好光圈、快门。然后把相机藏在衣服内,故意装作无目的地挤在赌博人群中左顾右盼。当出现案板上摆有骰子、花碗和赌资,许多人挥动着百元、50元和10元的现钞不停地吆喝助阵的动作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举起相机抓拍。当对方发现并做出反应时,我已经完成图片抓拍。然后,立即离开现场,以防遭到他人围攻。 还有,街头抓拍日常生活类新闻图片要学会耐心等待将出现的精彩瞬间。有时候,谁善于等,谁就是胜利者。如去年我曾与其他媒体的摄影记者一同采访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其中一车上的3捆各重一吨的筒纸落入路边池塘中。其他摄影记者拍了车祸现场图片就匆匆离开了,而我通过观察,发现水的浮力让筒纸左右转动、上下沉浮,如人踩上去就像玩滚筒游戏,要打捞上岸十分费力,便留守现场。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我仍寸步不离,耐心守候,最后拍到了打捞员捞起第一捆筒纸的艰辛情形。第二天,省内一家报纸以图文形式用半个版面推出了《没有杂技功夫 还真搞不掂它》的新闻,对打捞难度进行了重点报道,引起了许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是耐心等待的胜利。 经过4年多的街头抓拍,我体会到新闻摄影正由“记录”转向“表达”,摄影记者不能只看到新闻事件的表象,还必须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出“人无我有”的整体高度和更深层的新闻主题。否则,还是按以往的摆拍等方式拍摄新闻图片,就会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抓不住读者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