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betway手机官网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必威betway版本 在线投稿| 西北站 华中站|特约通讯员档案

李文英和他的管乐培训班

煤炭资讯网 2009-8-13 22:28:12人物展示

  四十三岁的李文英出生在一个对音乐有着特殊偏爱的家庭。虽说,他的职业是象山矿井通风监测工,可许多人却习惯称他为李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李文英和他的管乐培训班说起。

  学艺路上多坎坷
  李文英的母亲是一个酷爱音乐艺术的家庭主妇,也许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李文英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产生了一种不可割舍的情感,用他母亲的话说:哪怕是在哭闹,但是孩子只要一听到音乐,马上就不哭不闹了,每天晚上几乎都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入梦乡的。
  这种情况在他上学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李文英八岁时,在父亲所在单位的子弟学校上一年级,当时班里有个同学整天拿着个口琴吹来吹去,把李文英羡慕的不得了,于是他每天缠着父母给他买。然而,那个年代连糊口都是个问题,哪有闲钱给孩子买口琴呢?可性格倔强的李文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父母拗不过他,只好花五元七角钱给他买了一个口琴,要知道五元七角钱在那个时候可是一个普通职工将近一个星期的工资。当然,李文英也没有让父母失望,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他便学会了用口琴吹奏他所看过的电影中的插曲,这一超常的天赋让父母对他的音乐人生充满了期盼。
  同样对李文英的表现充满信心的还有他的音乐老师——薛麦环,薛老师在听过他的吹奏后,决定好好的培养这个苗子。于是,将其收为弟子,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识谱、吹奏技巧等入手,系统地对李文英进行培训,并根据他的特点,逐渐向其传授其他吹奏乐器,如笛子的演奏技法。就这样,李文英逐渐完成了从最初的爱好者向入门者转型的过程。
  1983年,已经成为待业青年的李文英闲赋在家无所事事,每天就是和他心爱的口琴、笛子做着最亲密的接触,当然,这也使他的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适逢这时,韩城矿务局举办了一期声乐、器乐培训班,李文英主动报名参加,通过学习,使他对乐理知识、管乐吹奏技巧、表现技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5年,时年18岁的李文英穿上绿军装来到甘肃酒泉戍边服役,那茫茫戈壁滩,让他的思想无限驰骋,他把戈壁的空灵与口琴、笛子的演奏融为一体,既丰富了他的军旅生涯,也使他的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演奏风格也迅速地得以确立。

  坚韧不拔成正果

  1988年李文英复原回到韩城,次年,他被分配到矿务局建安公司上班,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建筑工人。这时的李文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家里给自己的妻子、女儿展示手艺,而是时常代表公司深入到基层工地及各种晚会现场为更多的人表演。由于他吹奏的曲子节奏明快、技法娴熟,每次都能赢得广大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观众的掌声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李文英更加钟情于自己的吹奏技艺,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李文英的口琴、笛子演奏已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口味,他急需在吹奏表演中不断创新,不断发掘,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融入时代的节拍。一次,李文英在看电视时欣赏到了傣家人独有的乐器——葫芦丝,他立即被那流畅如丝绸般的音色、行云流水似的曲调深深吸引,那浓郁的民族气息让他陶醉。第二天,李文英便买了一个葫芦丝回来。然而,笛子和葫芦丝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乐器,李文英试着吹了几下,感觉非常好。于是他又买回了大量的有关葫芦丝吹奏的书籍和碟片,潜心研究起来,他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找问题、抓技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文英很快便掌握了葫芦丝的吹奏方法与技巧,他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为了使自己的演奏水平能够得到快速提高,李文英还专门跑到西安音乐学院找到一位老教授,恳请人家对他进行了指导,通过教授的亲自指导与点拨,使他的演奏技艺迅速提高。同时,李文英还融会贯通地利用教授教导的方式方法学会了吹奏巴乌,并进一步地学会了用鼻子吹奏巴乌,在象山矿井举办的07年春节文艺晚会上,李文英为大家用鼻子吹奏了《竹楼情歌》,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7年夏季,李文英被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吸收为会员,08年8月,他被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并颁发荣誉证书。
倾心传艺苦亦乐
  李文英的女儿李佳美今年14岁,受李文英的熏陶对葫芦丝吹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李文英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肯将手艺传给女儿,可是,小家伙却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偷偷地学,李文英没办法,出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让她学会用音乐表达美好生活的想法,决定把女儿收为第一个学生。
  随着李佳美演奏技艺的一天天提高,她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声为她吸引来了许多同学羡慕的眼光,甚至有几个同学居然提出要拜她为师。这时,有人给李文英提出建议,你既然把自己的女儿能教成这样,为什么不收几个学生呢?还可以为你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李文英一想也是,办个学习班既能把自己的手艺进行传承,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还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经济来源,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李文英的葫芦丝培训班就这样办起来了。刚开始,由于他的名声不是很响亮,加之又没有办学经验,每一期根本收不了几个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他的热情不减,对学生依然是手把手地教,态度和蔼可亲,依然是那么倾心地传授着他的技艺。
  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他的父母送他来学葫芦丝的时候只是想让他掌握一技之长,并不指望他能有什么作为。可是送到李文英这里,李文英可不这么想,他总是认为,既然送到我这里来学习,我就要为孩子负责,不光是要教会他葫芦丝的演奏方法,更要教会他如何做人,如何进行系统的学习,“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生的老师。”李文英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把文化课学习与葫芦丝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天督促这个孩子按时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经过一期的学习培训,这个孩子不但葫芦丝吹得好,就连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孩子父母高兴地说:“只要你今后还办班,我们就把孩子往你这里送。孩子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做家长的就是花点钱也愿意。”
  随后,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慕名将孩子送到李文英这里来学葫芦丝,笔者曾经问过李文英两年来共收了多少学生,李文英说:“大概有六十多个吧,年龄最大的五十四岁,最小的只有五岁半。”其实,用李文英的话说,他办学习班也没有什么诀窍,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并且多鼓励、多表扬,李文英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棒。”当然,李文英对学生的付出也不是没有回报,在他所教授的孩子中,有15个获得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认定的、不同级别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他的女儿李佳美还曾在《陕西广播电视报》韩城发行站举办的2008“奥运宝贝”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另外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


本站通讯员:王玉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m.freebtg.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必威网页登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