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父亲 |
|||
煤炭资讯网 | 2009-8-11 16:39:21人物展示 | ||
作者单位:同煤集团煤峪口矿宣传部
编者语:岁月如歌,父爱如山。让我们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继续实现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让父亲的生命轨迹在我们身上变成一道豪气贯云的彩虹!
父亲下了一辈子井却从没挂过工伤,这是他一直引以自豪的事情,但退休后还是落下一身的病,高血压、脑血栓、肺心病。现在每天呆在家中,话也很少,几乎是人们问一句才说一句话。以前一说起下井他就心烦,发誓不让后辈子孙下井,干他这一行,现在却只有和他谈起矿上,谈起井下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父亲是1959年从老家跑来矿上当工人的,当时在农村吃不饱,只想出来混口饭吃,没想到一出来就是一辈子。父亲至从得了脑血栓病,只回过一次老家,那天他非常激动,兴奋的几乎一夜没合眼。 父亲先后当过采煤工,一锹一锹装过煤;当过机组司机,开过掘进机;开过皮带,看过变电所。他的工作史也是矿山生产的变化史……。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已上了小学,父亲和来家串门的叔叔们唠嗑时常说一句顺口溜:“四块石头夹一块肉,全局一个连,全矿一个班。”也就是说全局每年在井下因公死亡的有近百人,而全矿则在8-9人左右。说这句话时,他们一脸的凝重,事故,是压在这些“窑黑子”心上的一块巨石,一块谁都无法撼动的巨石。在这一阴影下,很多的工人变得脾气暴躁,再加上矿上没有文体活动,家又不在矿上,工人们一开支就大手大脚,几个相好的就聚在一起大吃二喝。总之能红火一阵儿算一阵儿,能过一天算一天,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摆到了首要位置,企业对安全工作逐步重视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矿上开始抓标准化工作,发生事故后不论是追查,还是处罚都越来越重,从上到下开始形成一种重视安全的氛围。虽然仍有事故,但却在逐年减少,再不是过去一个连一个班了,有的年份还实现全年无事故的好成绩。国家政策也越来越重视安全,把安全放到了压倒一切的地位,叫“天”字号工程。矿上安全设施不断完善,基本淘汰了普采,实现了全部综采。矿上的安全虽然有了好转,但当时人们还是不愿下井,千方百计想办法调离井下。父亲说他们那时想调动,想离开一线就想办法受点伤,如碰一下头,砸一下脚等,挂工伤后,医院鉴定时找找门路,也就调离了。父亲说他因没有门路,也一直没动过这方面的心思,却凭着干活认真,不蛮干,瞎干,再加上机灵,躲过了数次劫难。现在,随着国家企业对安全对生命的重视,下井不再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名词。一些过去不想下井,费了好大劲调到地面工作的人,有的又费劲往井下调,更不用说用这种“苦肉计”调动了。 父亲是个标准的“日历牌”工人,一个月30天他就上30天,一个月31天他就上31天,他这全都是为了供我们兄妹四人上学。在父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我们兄妹四人都学业有成,但父亲却劳累成疾以二期煤矽肺于1990年提前退休回家。退休后的父亲又找了份看守性的岗位工作了6年,直到四个孩子全部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才休息下来。后来得了脑血栓,但他一直关心矿山的变化,住在矿上时,矿山新闻他几乎天天看。搬到新区居住后,我一回去看他就会向我打听矿上的情况,父亲平时话很少,你只有和他谈起矿上的事情时,他才会和你说起矿山的从前,说起自己的经历,并经常念叨想到矿上走走,看看矿山这几年的变化…… 去年夏天,矿统筹科验退休人员身份,我带着父亲回到了矿上,已经有六七年没回矿过的父亲,看着到处是鲜花和绿草的矿山,非要到井口看看。我们驱车走在井口马路上,宽阔平坦的路面,郁郁葱葱的草坪,造型各异的景点,醒目的巨幅画像,高大的抑尘网,延绵数百米的挡煤坝墙……。矿山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父亲有点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最后,我搀扶着父亲来到矿洗煤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同煤集团巨幅画像前,父亲久久凝视着画像,不愿离开。我从父亲满噙热泪的双眼中,分明看到了一名老矿工对矿山的无限热爱和对同煤集团做强做大的期盼之情。 值此庆祝国庆、建局六十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千百个像我父亲一样的矿工叔叔们,并衷心地祝他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