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魏朋:一道永不泯灭的亮光 |
|||
煤炭资讯网 | 2009-7-22 11:00:54散文荟萃 | ||
作者单位:铜川局物资供应处 2009年7月11日8时50分,季羡林老先生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一代大师百岁陨落,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最后一位儒者走完了他生命的光辉旅程。 斯人已逝,生者痛失。在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在一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季老乘鹤东去无异于寒冰九天,让整个神州大地冰封雪冻,时间在那一瞬间静止,山不再转、水不再动,唯有季老先生高大的形象矗立在世人眼前。他的离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离开是中国教育界最昏暗的一天,他的离开是中国知识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智者。一座世人仰慕的山峰轰然倒塌,在感到悲伤之余、更让我感到精神的缺失,国学的凄凉萧条,季羡林是中国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是一位真正的儒者。 季老先生是中国当代真正大师级的人物,是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他一生集古代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十二国语言,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他学富五车,贯通古今,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妙笔生花的史诗译著《罗摩衍那》使印度文学在你面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精彩绝伦的回忆散文《牛棚杂忆》使人顿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明白患得患失乃是平常之物;苦心孤诣的佛教经典译文《大唐西域记》是佛法的甘露洒遍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年研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对中国教育的极度关注都让人无法忘记这位国学大家。 记得有一年陕西日报载登了作为民办院校的开拓者丁祖诒去北大时,季老先生当时刚从医院回来,医生嘱咐不能见客。但他说:“别人我可以不见,但作为民办教育家的丁祖诒我一定要见,因为他解决了中国教育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老人的率真,对国家教育的一腔热血。 季老,他学贯中西,著作颇丰,但他依然挑灯夜读、奋书急笔;他治学严谨,有泰斗风范,但他依旧善良简朴、堪称楷模;他家喻户晓,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仍然深居简出、静守净土。季老先生每天4点起床进入书房,开始写作研究工作。邻居说,总能看见台灯亮着,知道他的笔在走动。这盏灯成为北大永远不灭的记忆,是北大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他说,80岁前,时间被运动吃了;80岁后,时间才被自己吃了,才开始冲刺,才开始拼搏。 在他的语录里,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对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其实他告诉我们生命在于真和忍,他的一生也在不断地履行着自己的格言。他弃欲恶奢,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三辞”。要求外界去掉强加于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以求“三项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好多人一辈子都在为名和利奔波,而他却要自己真身,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季老用他的生命历程向世人证明他的国宝地位。他走了,留给世人的只能是高山仰止的遗憾。泪光中回望大师的脚步,仰望远处的苍茫大地,心中无限忧郁、惆怅。中国文化的楷模陨落,谁人能撑起文化复兴的大旗?回望社会人生,精神信仰已经缺失,浮躁和不安成为时代的主题,网络检索代替知识积累,所谓的学者专家纷沓而至,不学无术充杂其间,学术造假蔚然成风,垃圾论文遍地撒网,著书立学名利双收,学术这块净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清雅闲淡,成为世人沽名钓誉的天堂。 季老的逝去,是这块略带黑质的净土缺少了精神的慰藉,就像高山失去泉水而没有了灵性,蓝天失去白云而没有了动感,大海缺少海浪而没有了海韵,他的离开使中国文化失去了活力。大师已去,今世何以堪! 在如今这浮躁纷呈的世间,在这文风凋零的时代,季老,他的学识、他的真诚、他的勤恳、他对祖国的挚爱成了一道永不泯灭的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