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企控煤:别惹一身黑 |
|||
煤炭资讯网 | 2009-7-12 8:44:52焦点话题 | ||
煤电谈判持续了半年,煤企仍严守阵线。无奈之下,电企只好自己出手买矿井。 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电企争夺煤矿的硝烟早已弥漫。华能进驻呼伦贝尔,中电投瞄准了通辽,国电占据了赤峰,华电只好绕道杀入山西。 发电企业进军煤炭领域原本无可厚非,既是对付煤电顶牛僵局的一条自救途径,也是煤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力企业投资煤矿,从长期看有利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摆脱替煤炭企业打工的被动局面,从短期看也能增加利润。但是,弊端也正在显现。 煤价是具有周期性的,煤价高企时投资煤矿处处得利,但煤价落时电企也要承受低迷之苦。而且,与煤企相比,电企对新开发的煤矿配套设施欠缺,管理经验不足,成本要高于专业煤炭企业,一旦煤价大幅下跌,电企的煤炭投资可能面临更大亏损。 电企目前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各地民营煤矿,这些中小民营煤矿由于技术落后和销售对象不稳,急需与大型电企合作,一些实力较好民营煤矿会被电企收编,一旦电企有了稳定煤炭资源,未被收编的民营小煤矿可能面临消亡。 这看上去有利于改变地区大量小煤矿不规范局面,但国进民退的方式将导致煤企间竞争减少。 事实上,电企将亏损的原因过分地归结为煤炭成本的上升。煤炭的确占了电企成本的大头,但并非是其亏损的唯一原因。 前几年电企扩张过快,一方面到处跑马圈地,大建电厂,造成严重的重复投资,尤其是山西、陕西等产煤较多的地区,电厂遍地开花;另一方面是大兴土木盖办公楼,目前大唐集团已在北京建起了两栋办公楼,附近还盘踞着中电投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等已建和在建的办公楼。 与此同时,电企另一弊端是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当初拆分成五大发电集团后,从集团总部到下属区域分公司、省电力公司、再到市、县一级的电厂和供电局,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副部或正厅级领导,还有一大批处级干部和基层干部,人员成本大大增加。 正是这些,使发电企业在经历了几年丰厚利润之后,不但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反而因人员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上升,使其盈利能力不断下降。
提升盈利,并不是单靠加大煤炭资源一项能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