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阳:老矿工和山路和水井 |
|||
煤炭资讯网 | 2009-5-7 8:04:36散文荟萃 | ||
作者单位:重庆永荣青鹏煤业有限公司 近年,因国家好政策的出台,退休工资连续的增加,医保的调整,老人们的生活有了好的保障,健康的身体也引起了重视。年前的一天,几个退休老矿工坐在一起,闲聊中说到我们单位饮用的井下水质硬度高,对身体不益的问题,就突然作出了在棠家坡上挖掘水井的决定。 棠家坡是一座高山,位于煤矿旁边。海拔大约有4000多米,共有6000多平方亩的山林,因很久没有人居住,现已杂草丛生,灌木成群,已经找不到上山的路。除了几个看护山林的人,几乎没有人上山。但它却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山里的大树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晴天才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米阳光;山里的楠竹高大笔直,郁郁葱葱,嫩绿的叶子惹人眼球;山里的野花、野果随处可见,时时飘来阵阵清香;山里的小鸟欢歌笑语在林中穿梭,偶见几只可爱的小松鼠在枝头蹦来蹦去;特别是山间的泉水,清澈透明,含有一丝丝甘甜。 他们说干就干!先仔细的询问了曾经在山里呆过的当地农民,哪儿的水干净,哪儿的水源多,哪儿的水质好等。根据了解的情况,老矿工们齐装上山,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凿子、铁揪,还买来了新锄头,开始上山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寻找水源。他们爬过一重重山,趟过一条条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几个好的水源口,并把采取来的水送去水泥厂化验化验水质。水质的数据出来后,经过老矿工们的共同商讨,最后把水井定在一块荒地上,没有腐烂的叶子,也没有山体滑坡的后顾之忧。 接下来他们开始采购材料,运材料上山。需要运上山的是大量的水泥、沙,还有砖块。这么远的山路,对一般人来说,光走这趟来回的路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够艰难的了,更何况还要挑东西,更何况对他们这些体弱多病的老矿工来说,搬运是一件多少不容易的事呀。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虽然年岁已高,虽然脚步没有年轻时那么轻捷,虽然腰背不是那么硬朗,可他们的恒心和毅力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的坚强,不论狂风还是下雨,他们依然天天搬运材料,天天修筑搬运上去的材料。累了喝一口泉水,疲惫了就休息一会,有时还带上干粮在山上当作午餐。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口水井终于落成了。老矿工们用砖彻成了井边,用水泥涂了井壁,在水井底中还留有一口小井,用于沉沙石的。可水量浸得太慢,一个小时只有6个塑料桶左右。他们没有灰心,又继续修筑第二口水井。在他们的带动下和影响下,许多的煤矿人都伸出了缓助的手,挑的挑沙,挑的挑鹅卵石,背的背砖头,背的背水泥,大家齐心协力的修建了第二口井。第二口井的水量要好得多,一天不停的放流也要五分钟一桶。他们想,总该休息一会了吧。可第二天早上,当他们上山挑水来到井边时,却傻眼了,井边的桶儿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昨天水井修好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单位附近的人来了,周边的人也来了,镇里的大多数人都来了,久久的在等候着接水。辛苦了的他们还没有享受到劳动成果,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老矿工们微笑了,总有人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高兴.可眉头皱起来了,又开始思考,这样不行,还得继续挖掘第三口、第四口井。他们没有停下来歇歇气儿,继续寻找、挖掘、修筑着第三口井。第三口井修建在山沟旁边,那儿的水压力很大,水源好,一小会的时间就可以接一桶水,水流量也从没有间歇过。偶知第四口井是以前山里人用的老井,距离要远许多,老矿工们把井淘得干干净净,可不能象前三口井一样用水管子放流,只能用水飘儿勺来盛在桶里。 水井有了,可山路还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复。陡峭的地方用凿子弄平,或者加一步台阶,易摔跟头的地方,用了水泥和沙石浇灌成台阶,在坚硬的石壁上修复了一步步天梯。他们边走边试,哪作觉得该修修就补补,哪儿该用水泥的就作上记号,哪作需要用铁凿的就凿几下,哪儿觉得窄了的就修宽一些,总之,达到他们的满意为止。夏天快到了,他们也想到了许多,把道路两旁的杂草和树叶清理得干干净净,以防烟头起火,也防林中动物的伤害。 可维护的事儿也并不轻松,还是只有他们自己继续承担下来。哪儿的水龙头坏了,哪儿的防沙布没有了,哪儿的水飘破了,他们都时刻的注意着,观察着,维护着。他们从没有放弃对山路和井的关爱。 井修好了,甘甜的泉水有了;路修好了,行走更加安全了。上山锻炼的,踏青的,挑水的人们络绎不绝,每个周未,山路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如同赶集一般,一座平静的山,让几个老矿工的辛苦,变得热闹起来。 吃水不忘挖井人,上山的人也不会忘记修路的人!老矿工们开辟的不仅仅是一条条山路,一口口清泉,而是开辟了一条通往和谐、健康、无私奉献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