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文:煤矿从业人员素质调查及对策探讨 |
|||
煤炭资讯网 | 2009-4-26 1:20:46论文、言论 | ||
作者单位:内蒙古太兴矿业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员工的构成、整体素质、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表现出许多不稳定、不确定特征,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坚持人本思想,加强队伍建设,改进职业培训,成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就内蒙古太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而言,按照矿井发展规划,将来三年内,将在实现年产百万吨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企业文化,经过三年的奋战,发展成以煤为主、多业并举、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本质安全型现代企业,打响太兴煤品牌,振兴阿拉善经济。但就目前员工的队伍构成、整体素质、知识结构而言,真可谓任重道远。 一、员工构成、素质结构及从业现状 员工构成:太兴公司现有职工670人,分别来自山东、安徽、内蒙、甘肃等10个省区,主体员工来自山东,约占全体员工的70%,其中大部分为农民工。这部分人员一般干过煤矿工作,接受过正规化的煤矿知识培训,人员也相对稳定;其余30%人员,多来自公司附近的一些省区,小部分人员为公司重组前留下来的,大部分为后来新增补的。这部分人员很多没干过正规采掘,也没接受过正规的煤矿职业教育,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业务技能相对较低,不确定因素较多,也最不稳定。 知识结构:大中专以上人员29人,约占全体人员的4.3%,中级职称以上管理人员18名;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人员612人,约占全体人员的91%,其余为小学以下文化。 从业情况:从事煤矿工作累计时间三年以上人员520人,其中37人中途转行;不到一年的85人;新招工人(半年以内的)60人。 培训情况:公司主要负责人均经过内蒙古自治区安监部门矿长资格培训和安全资格培训;五大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共31人也接受了自治区安监部门的专门业务培训,并全部持证上岗。全员培训是利用周六安全大课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年龄结构:从业人员尤其是井下工人的年龄以30岁以上为主,井下从业人员30岁以下35%;31—40岁,约占44%;41—50岁,约占15%;50岁以上,约占5%。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大。需要说明的是,还有极少数员工的身份证与实际年龄可能并不相符。 二、素质现状原因浅析 1、传统择业观念的误导,导致煤矿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过低。在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行业,作为最上游的煤炭产业,和钢铁、电力等相比,风险最大,收入最低,心理期望值也最低,被一直认为傻大黑粗的行业。优秀人才不愿进煤矿,就是普通的民工,年轻有技术的也多辗转于城市之间谋求发展。这给煤矿扩大和稳定员工队伍带来很大困难。 2、就整个煤矿行业而言,作业环境复杂多变,高危行业的形象改变缓慢。毋庸直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煤矿生产的特殊性,煤矿生产的高危性和非法经营的严重后果,确实给人们留下深痛的创伤和不好的印象:有生命危险、有职业病威胁、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等,使人们甚至产生谈矿色变的感觉。 3、煤矿人才储备不足。一方面,煤矿企业本身人才库建设滞后,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保证企业自身人才的接续。另一方面,择业观念推动下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煤矿企业实际需要和人才需要的对接。 4、员工在岗培训的方法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对策探讨 煤矿安全管理不外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又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因素。因此加强和改进员工培训教育是煤矿行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太兴矿业公司自去年6月重组以来,一直秉持“企业是员工的学校,员工是永不毕业的学员”的培训理念,在员工培训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持续不断地强化员工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教育;二是持之以恒地强化安全大课和员工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培训;三是始终如一地将学习实践活动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强化了督查检查,使员工整体素质和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员工整体素质的稳定发展和提升适应还需做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素质建设。 加大安技措项目投入,创造安全和谐的作业环境,以良好的外部条件塑造员工,增加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落实劳动保障制度。要切实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劳动定额、严肃劳动纪律、办理保险福利、强化职工培训。让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在创造利润、贡献社会的同时,同样肩负着帮助员工家庭、成就个人事业的使命,使员工产生亲切感。 ——按照本质安全要求,逐步改善工作环境,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煤矿职业文明化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之规定,上全硬件,强化软件。要强化风、水管路和通信“三条生命线”建设,坚守“严禁超核定能力生产、严禁瓦斯超限生产、严禁超定员安排生产”三条高压线规定,实现依法办矿、依法生产、按章操作,规范作业行为,消除事故隐患,让员工来的放心,干的舒心,走的灰心,留下来有信心。 ——提炼、升华并广泛传播企业文化,从生活环境到生产场所,到员工生活起居所触及到的地方,都应当有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影响、引导着员工的行为举止,以博大的胸怀和严明的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企业认同感。但企业文化不等于规章制度,一句温馨的问候胜过一条严明的纪律,一句友情的提示胜过二十条强行规定。 ——坚持人本思想,注重人格培育。必须牢固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将严肃的制度管理和温馨的友情关怀结合起来,将令行禁止的制度要求和兄弟姐妹一家亲的大家庭理念结合起来,坚持人本思想,注重人格培育,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融为一体,努力把企业建成员工的人生修养场,让员工在企业发展成长的同时,跟着进步成长,在企业和员工的互动中,形成唇齿相依的利益整体。 ——建立员工学习培训激励机制。应当看到,员工整体素质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质量和发展层次,企业的安全持续发展,最终靠的是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员工群体。因此,应当把员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做企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来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奖励政策,对学习培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人员进行奖励,对学习培训活动成绩突出、成长进步快的员工给以奖励,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技术操作能手、安全生产标兵,以影响和带动身边员工。 ——严把新招工人入矿关。在加强现有员工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措施,严把新工人入矿关。要严格劳动定员制度,在确需招收新工人的情况下,严格新工人招收的研究、上报审批手续;加强新工人试用期的观察、考核与全面评价,坚决杜绝人情用工、私自招工现象,消除用工隐患,从招工源头上控制员工素质。 ——将员工素质纳入隐患排查体系。所有隐患中,人是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因“三违”酿成的事故占煤矿所有事故的70%,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隐患定期排查治理制度中,应将从业人员的素质评价纳入矿井隐患排查的体系之中,纳入安全检查定级的要素之中,并作为核心要素进行评价。这既是对安全质量的控制,也是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控制。 ——确立大培训思路,建立交叉培训体系。培训的方式途径不能拘泥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可以采取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以师带徒、军事化建设、行为规范养成、与培训基地签订专项培训协议、工区间或工区内部互相调剂人员、员工家庭亲情沟通等等方式途径,培养和造就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