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矿时的掘进工到今天的区队长 |
|||
企业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对此,他——“以感恩的心做感恩的事” |
|||
煤炭资讯网 | 2009-4-21 9:28:09人物展示 | ||
没有人计算过他一年能上多少个班,只知道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没有人计算过他一月能有多少个“金点子”,只知道他带领的区队月月都能安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没有人计算过他一天能在矿上呆多长时间,只知道他常常一天下两三个井…… 他,就是山东龙口矿业集团洼里煤矿掘进一区区长、感动龙矿“四德”楷模王玉安。 “条件再差,也要保证安全生产”
去年一月份开始,掘进一区开始从事十二采区下部三条巷道的开拓工作。十二采区下部是洼里煤矿建矿以来开采深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差的作业地点,巨大的顶板压力常常使两帮内挤严重,导致巷道返修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尺。当时,由于该采区技术资料不全,再加上首次开拓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最初的开拓工作进展缓慢,安全上也存在较大压力。“条件再差,也要保证安全生产,决不能影响下一步的煤炭回采。”刚担任区长不久的王玉安暗暗下定了决心。为了找出最佳的抑制巷道返修的办法,王玉安每天跟随砌碹班同上同下,从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查找造成巷道变形的深层次原因,有时一天跟了两个砌碹班不算,还要下第三个井。为了更好地观察、了解放炮班的生产工艺是否有需要解决和提高的问题,连续一个周,他不是在井下生产现场实践,就是在井上一遍一遍设计。“这么差的工作条件,要想实现不返修巷道的目标真的很难,但我的行为词典里没有‘干不成’这个词汇,只要用心,啥事都能干成。”正如王玉安说言,现场的“把脉”和反复的思考,让他找到了“两剂”治疗巷道“疾病”的良方——一方面,改进砌碹施工工艺,采用锚杆辅助加固措施,增大巷道支护强度;另一方面,改进放炮工艺,加大荒断面,砌碹后采用炉渣壁后充填措施,缓解周期来压时对巷道的破坏。这样一来,施工巷道成形后,完全符合了设计要求,保证了安全及正常生产组织,减少了巷道变形和返修率,为下一步的煤炭回采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困难再多,也要争创高标准采区”
去年,洼里煤矿在全矿开展争创高标准采区活动。当时,掘进一区刚接手十二采区下部三条巷道的开拓工作不久,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为整个采区的机电设备、工程质量、文明生产等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再加上开拓进尺的压力,因而相比较其他区队来说,面临的困难更多、创建的难度更大。“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是要加大创建力度。不能从客观上找借口,要从主观上多想、多做、多解决实际问题。”在班前会上,王玉安这样对员工作动员。为解决创建工作“软件”缺口的问题,王玉安以工程质量的提高为突破口。针对十二采区下部皮带连续两个月成为本区质量最差迎头的实际情况,实行包保负责制,负责人就是他自己。一连十多天,他跟砌碹工同上同下,一方面帮助找准“隐蔽工程回浆不饱满、料石摆放不合理”这个导致以往工程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从料石的摆布、拌灰的比例、水泥灰的使用等关键环节入手,手把手地现场教学,并让砌碹工认真进行前后对比,让员工从思想上、工作标准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干好”到“我要干好”的转变,原来的合格品一跃变成了优良品,员工的收入也一下子增长了15%。连续三个月,在洼里煤矿综合质量验收中,这个迎头的工程质量都名列第一。班长孙景超告诉记者,“我们确实尝到甜头了,工程质量上去了,工资收入也人均增长了近500元。”以往本区工程质量最差的迎头都创出了这样优异的成绩,其他两个在十二采区施工的迎头也都你追我赶,争当先进。最终,掘进一区所施工的由皮带下山、轨道下山和回风下山组成的十二采下部采区被矿命名为高标准采区。掘进一区员工的收入也跃升为掘进专业的榜首。
“难度再大,也要打造高素质队伍”
“作为一区之长,一定要带出一个好的团队,只有带出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上任区长伊始,生产上,正规循环率不足95%;安全上,“三违”率高、“三惯”行为多;管理上,员工队伍不稳定,出勤率低,部分员工责任心不强,就连钢丝绳超限这样的安全隐患竟也习以为常,不及时汇报、不有效解决。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根深才结硕果”。从掘进工、正副班长、头长、副区长、党支部书记再到区长,王玉安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区队有个叫孙景旗的员工经常缺勤,通过家访、谈心,王玉安得知孙景旗的妻子得了重病,每月仅医疗费就需要1000多元,再加上孩子上学的花销、家庭生活开支,使得孙景旗常常在糟糕的心情和沉重的压力下无法自拔,因而也就常常缺勤。了解了孙景旗的困境,王玉安带头捐款200元,全体员工自愿捐款3000余元,当把饱含全区员工爱心的捐款交到孙景旗手中时,那份温暖和真情把孙景旗感动的热泪盈眶。没有过多的话语,从那以后,他一面想方设法继续给妻子治病,一面出满勤、干满点,其他经常无故不上班的员工也都在王玉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真情感化下,主动回到区队上班,虽然掘进一区的四个作业地点地质条件差、工作任务重,但两年多来,该区的员工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在对“问题”人物的管理上,王玉安坚持做到情感上感化、制度上约束。在十二采区回风巷,有个叫田元光的包头电工,尽管以往区队曾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长期养成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工作作风,使得该迎头的设备面貌和电缆吊挂始终较差。有一天,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王玉安在这个迎头组织召开反面现场会,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和电工参加,会上,与会人员每人都围绕“现场达标吗?”、“为什么不达标?”、“怎么办?”三个主题发言,田元光本人也在会上进行了自我剖析和批评。区队则对其进行了罚款100元,对存在的问题限期责令整改。会后,田元光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但使现场的设备面貌、电缆吊挂有了较大改观,而且还使轨道铺设、风筒吊挂、工程质量和文明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该迎头的机电管理不但在洼里煤矿遥遥领先,而且还成功迎接了集团公司机电现场会的召开。当时对田元光的100元罚款,区队也给予了双倍的返还和一定数额的奖励,“我感觉越干越有劲儿了。”田元光如是说。另一个叫孙显忠的“问题”人物也在王玉安的感化和约束下,一举由后进变成了先进……
“诚信待人,凝心聚力”的亲情化管理,在掘进一区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困难和压力面前,全区自上而下形成了“诚信、和谐、奉献”的工作氛围,连续两年消灭了轻伤以上人身事故和设备等级事故,严重“三违”率和行为“三违”率为该矿掘进专业最低,实现了安全生产;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正规循环率达到百分之百,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入矿21年来,企业让我学到了很多、提升了很多,更得到了很多。是企业让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掘进工一步步培养成为一名区队长,是企业是企业给了我展示自己价值的宽广舞台,是企业让我的工作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培养和造就了我,我就要以感恩的心做更多感恩的事。唯有这样,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信任。”说起这些话时,王玉安语气虽很平淡,但眼中流露出的却是坚定和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