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诚恳奉献价值无限 |
|||
——记白山坪煤矿最佳采掘工人朱应章 |
|||
煤炭资讯网 | 2009-4-10 4:20:24人物展示 | ||
他1989年参加工作,1993年从南阳来到白山坪矿,在白山坪的16年里,有12年是在回收棚子或支柱。先后有过20多个搭当,干的时间都不长,就因为太苦、太危险。唯有他,始终在干着这项既艰苦又危险的事。在这二十年里,他没过一天伤假,没休过一天病假,没请过一天事假,平均月出勤26天以上,凭着娴熟的采煤技术,在白山坪的这10多年来,每一次采煤技术比武中总有他的身影。也因此,他曾多次被评为“最佳采掘工人”。他就是白山坪煤矿采二队采煤骨干朱应章。 凡是煤矿人都知道,采过煤后的顶板,往往非常的破碎,巷道由于压力的作变得用非常矮小,甚至有些棚子因地质变化的原固扭曲变形,棚腿下插得很深,要完整的回收棚子,没有技术的人干不了,有技术的人不愿干。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应章。不管有多难、有多苦,朱应章从未退缩过,从没有因为苦而提出过什么要求。 去年6月份,—23610一段20多米的巷道,由于这段一直以来就有水,煤采到那儿,水跟到那儿,既不好展开工作,又不安全,由于水的原故,加上工作面受压力的作用,老塘的支柱时不时就歪斜,给采煤造成不安全因素,为此,当采过这一段时,回风巷就留作了引水巷,以免水再跟着走。这一留,时间一长,使得这一段20多米长的巷道变得又矮又小,高不足1.4米,宽不足1米,一些棚子与棚子之间都已没有了间距,有些棚子连同固定棚架的夹板都插入了煤里,大量的棚子扭曲变形地梁埋下去有1米多。要把棚子全部回出,就得重新用木支护把巷道升高、扩宽。但是,他们在套修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难题,有些棚子几架完全靠在一起,他们用葫芦想把U型棚子拉开,有了间距之后,再参木棚子,可是,怎么也拉不动。没办法,他们只好硬挖,挖出的煤又得一端箕一端箕的送到20多米以外,朱应章本来就是高个子,巷道又矮,根本无法直腰,一个班下来,弯腰驮背的非常难受,有时实在是累了、腰痛了,他就跪在地上用手揉揉,感觉舒服点了,站起来接着又干。棚架与棚腿两米多高,腿脚又埋得太深,两只棚腿,要先要挖两两条沟,直到见到地梁,有足够的空间了才可以搬出一个棚腿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回出了前面几架棚子就好多了,空间大了,挖沟的煤也不要端出那么远了。可他们仍就丝毫没有放松,因为前面受压时间太长,顶板已经很破碎了,在回棚子的过程中仍会增加压力容易造成空棚漏帮,那样一来,要回出棚子就更加的难。因此,他们得尽量争取时间,每一次出班总是走在最后,以至于管理澡堂的人员都习惯于他们的这种情况了,有时候跟他们开玩笑说:“别这么霸蛮,今天做不完还有明天哪”老朱却说:“反正是我们两的事,时间越长就越困难,所以啊,干脆抓紧时间多回点”。尽管条件非常恶劣,但是,他们凭着自己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硬是100%的把棚子完全回了出来。 2007年7月下旬,采二队所在的—2361(2)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只剩下了七套支护梁柱,由于空间狭小,压力集中,又有水,要在此把支护梁柱回出,等于要从煤泥里面爬,况且还有种不安全因素,因此,没有人肯接受这个任务,有大工甚至明确表示:“不管谁去,我请客都可以,但我是不会去的。”面对如此困境,队长又点到了他,他只说了一句调侃的话“这块硬骨头又得我来啃呀”。就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到了现场,首先抬好栌,加强支护,然后是把煤落低,拓宽空间,做好了这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压力小了,空间高了,工作起来也比较安全了。虽然在煤泥里行动很不方便,工效也低,但效果却好,而且干起来也顺手。一个班下来,居然回出了五套支护,此时,身上穿的衣裤,象刷了一层厚厚的漆,这倒没什么,最难的是,拨支柱、端煤、拉葫芦全靠两只手,腰也痛,手也酸,又非常闷热,俩个人累得都不行了。小郭说:“前辈、走吧?”朱应章却说:仅仅只有两套了,如果留下,这样的地方,这么大的压力,一切都得重来,影响工时不算,还要多使用材料。此时,顺着口子搞下去要好得多。于是他们鼓足干劲,又继续干了起来,直到把最后一根支护梁回出来为止。回完了之后,又把这些兀梁和支柱全部拖到大巷。出班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个班整整干了12个小时。这就是朱应章,一个不掘不挠的采煤人,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毅力,为矿山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在他无怨无悔奉献的这20年里,不仅有让人钦佩的采煤技术,更有让人无法估算的奉献价值。这些年里,他回出的棚子有3000多套,最多时一个月回出90多套,能复用的达到80%,有些棚子经他的手回出,重复使用最多的达到上10次。而且他回收的棚子,只所以称之为套,是因为他回收的不单是棚梁、棚柱,还有镙杆、镙冒、夹板,此外还有无法计数的支柱、兀梁,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节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