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市场低位盘整 四月份冶金煤市场不容乐观 |
|||
煤炭资讯网 | 2009-4-1 10:09:21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新闻 | ||
一、当前国内钢铁市场及行业状况 进入3月份以来,国内钢铁市场在整体经济继续向紧缩方向发展的大趋势影响下(1-2月份cpi同比下降1.6%,ppi同比下降4.5%),继续走出一轮下跌行情。自2月初钢铁市场高位转降以来,各品种钢材交易价格平均下跌幅度已经达到750元/吨以上。截止3月26日,建筑钢材螺纹钢、线材等的国内最低成交价格达到2850元/吨的低位,亏损幅度达300元/吨左右。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持续萎靡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继续向紧深化方向过渡:一方面,钢铁制成品的出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再度回调;另一方面,钢铁产品直接出口1-2月份累计仅为347万吨,同比下降62%(如果按前两个月的水平出口,2009年钢铁产品出口可能仅为2000万吨左右,不及2008年的40%,同比下降幅度将达到65%)。 钢材市场2009年度能够顺利转暖的预期渐渐弱化。众多行业内及行业外的利空因素使钢铁市场进一步下行的预期增大。具体来看,行业内利空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 1、国内钢材产品社会总库存自1月份以来急剧上升。截止3月6日,中国全社会钢材库存达到1150万吨的高位水平,几乎达到月度生产水平的25%,比2008年最高水平还多200万吨左右。2008年12月-2009年3月份钢材库存上升路线为580万吨→800万吨→1120万吨→1150万吨,库存高水平增长首先反映的是终端需求的严重不足;其次,钢材销售严重受阻使得钢铁企业不仅遭受亏本的考验,而且资金回笼不力,将直接导致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规模严重不足,随时面临失血过度的窘境。 2、钢铁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将不断困扰钢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国内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产能达到6.7亿吨的水平,产能与产量的缺口为1.7亿吨,全社会表观消费量与产能的缺口达2亿多吨。国内外钢材消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将导致钢铁产能利用率下降、生产设备闲置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同时,中国国内多年来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及法律手段调整产能特别是中小钢铁企业产能的力度在逐渐减弱,而通过兼并、地域间重组,所调整的只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北方地区新建优势钢铁生产线如首钢曹妃甸新钢、辽宁鲅鱼圈钢厂原本2008年进入生产,到目前迟迟不能投产,其根源性的问题还是在于,民营钢厂比大型国有企业更具灵活性,甚至更具有成本优势。在这样的市场及体制背景下,出现劣势产能驱逐优势产能的现象更是情理中的事情。国内钢铁市场将在过剩的困扰和交织中,钢材价格继续得到打压,钢材市场将基本在低位态势下反复盘整,整体行业利润水平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始终将处于低水平甚或亏损的状态。 3、从宏观经济的层面来看,持续处于下降通道的cpi和ppi预示着未来一定时期经济紧缩的风险继续加大。通货紧缩的实质在于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下降。整体物价水平下滑,使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形成的泡沫价格继续得到打压。通货紧缩一方面导致微观企业生产利润率下降;而且,对利润率的下降预期,可直接引发投资恐慌和投资下滑,储蓄率上升而消费不足;再其次,人民币汇率将持续当前刚性态势,其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是,中国产品竞争力不足,出口继续低位盘整。总之,主导整体经济的三架“马车”未来一定时期均面临“引擎不足”的窘境。 4、从钢铁行业内部的自主性投资态势来看,由于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当前业已严重过剩的钢铁产能,将对行业内部产能继续大规模扩张形成严重的“阻滞”作用。根据钢铁行业粗略统计数字,国内大型钢铁企业2004-2008年期间,用于新建、扩张产能的钢材资源占总体钢铁产量的15%-20%(大约1亿吨)。目前的金融危机及经济紧缩,直接导致这部分投资停滞甚至消失,更加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二、冶金煤焦市场状况 受国内钢铁市场再次严重下挫的影响,冶金煤、焦市场面临不少回调压力。 按对下游反应的敏感度不同,国内冶金焦市场首先走出一轮下跌行情。月初,山西及河北焦化行业协会拟对焦炭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幅度计划150-200元/吨。但不到半月时间,钢价再次下滑,使价格上调落空。截止本月下旬,山西地区一级冶金焦的价格已经跌至1700元/吨,河北地区一级焦的价格跌至1550元/吨。国内部分地区二级焦的低位价格甚至达到1400元/吨的低位,吨焦下跌幅度达到400元。 焦炭价格下滑、独立焦化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对炼焦煤目前的价格形成打压态势。 从炼焦用煤的供给状况来看,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瓦斯爆炸,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供给;焦煤主产地山西地区小煤矿的复产趋势可加大供给;另外,国外炼焦煤资源(澳洲进口)近期大规模涌入国内,且其比较低的价位对国内价格形成冲击(与国内价格比较,2009年128-129美元长协价{合950元/吨到厂}具有200-250元/吨竞争优势)。三方面因素互相对冲、交织,使未来一定时期冶金煤、焦市场不容乐观。 从冶金煤焦的需求来分析,钢铁企业的减产、限产,一定是煤焦需求减弱的先导性因素。因世界性经济走弱,全球范围钢铁企业减产、限产趋势仍在加剧,欧洲、韩日等地区大型钢铁企业的平均减产幅度在30%以上,1-2月份钢铁产量增长率中国达到2.4%,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负增长态势相比,显得一枝独秀。但4月份以后国内钢铁限产、压产的幅度将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近期在积极减弱物料采购力度,随时在做停炉、焖炉的打算,以期降低经营风险;而大型国有企业则在政府性约束(减少失业、促进经济增长)及经营成本压力两方面因素影响下,也随时在做限产准备,对大宗原燃料的采购也奉行“低库存”策略,减产幅度则比较模糊,但减产必定成为定局。 三、对国内、国际煤炭资源短期冲击的看法 国内外炼焦煤之间的差价,导致1-2月份进口炼焦煤资源呈现突发性增长态势。这与外国货币及美元国际货币近期大幅度贬值有关,另外也与国际炼焦煤需求硬性下降相关。短期内的国内外价格差,必然被价格自动寻找新的平衡点所消化。从国际分工及资源性产品稀缺性的角度出发,国内钢铁企业应当奉行“两条腿走路”的采购策略。国内、国际资源大融合,将使得国内钢铁企业物料成本下降,进一步使得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但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国际煤炭低价一方面会压迫国内价格,在煤炭资源满足国内需求但仍然过剩的情况下,如果不控制出口,有可能将来遭受“贸易贫困化增长”的煎熬,造成国内资源流失;另外,大量涌入国内的工业产品(包括低价钢材),会通过贸易逆差的渠道,使得中央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资金出现大规模输出,原本用于刺激本国需求的资金反流向国外,刺激了别国的经济增长,刺激经济复苏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从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应当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的手段适当控制资源的流入速度及其规模,一方面可保证国内货币充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业。 总体来说,整体经济通缩,任何产品的价格必将接受挤压。物价水平的下降,产品成本支撑点位将下移,并在新的供求状态下形成新的价格平衡点。从资源属性的角度来看,煤炭产品价格不适合做大幅度的下调。否则,中国单位GDP能耗水平会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不利于节能降耗及落后产能的淘汰。与此相呼应,煤炭产品资源税率配套改革及隐性成本充分显化,应当在经济紧缩时期迅速推进。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对进一步提升煤炭产品成本、遏制经济通缩预期,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