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编辑张敏新闻采写经验谈1 |
|||
煤炭资讯网 | 2009-3-2 16:01:18写作 | ||
工人日报编辑张敏老师新闻采写经验谈1
管理提醒:本帖被 yali_zz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8-07-29)
5月13日,工人日报主任记者、中直系统劳模张敏,在黄山与通讯员们就新闻采访和写作中如何抓细节这一要点,进行了互动座谈,倾力将自己几十年来的现场采访体会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为了让平台更多爱好写作的朋友能够分享到张敏记者的这些宝贵经验和心得,今天,平台特将其整理出来,发在这里供大家学习。
深入生活,用细节体现新闻报道的感召力
工人日报 张敏
【 开头的话】 工人日报的《班组天地》专刊早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它的主编夏晓凌也因此成为全国班组长追捧的明星。我和报社的同仁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夏主编不仅对班组长倾注感情,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研究班组长工作的专家。劳动保障部培训司培训处的蒋燕辰处长今年3月中旬,拿着她编写的有关班组长培训的书籍感慨地说:“这套书,在全国是最权威的!” 今天,感谢夏主编和通讯员朋友给了我一次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的机会,静心细想,从事新闻工作多年,虽然自愧不如夏主编的成就大,但也有些小小的收获,在这些收获中有点粗浅的体会。 就通讯员给工人日报写稿而言,我的体会是:采访没有办法抄近道 新闻要有表情,思想要有体温(讲新闻的表达方式);新闻要对职工有用(根据工人日报的定位,讲如何发现新闻)。分别通过采访人物、采访事件和采写消息来说明。 在谈体会之前,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编了20年每周一期的《理想与道德》专刊,1998年这个专刊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优秀专刊。 1999年底我开始走到一线当记者,至今,8年多写了1000多篇文章,平均一年写150多篇。其中,《中国东部地区用制度构建和谐》等一些通讯被中宣部评为优秀作品;《任长霞提醒我:勿忘人民!》的采访体会刊登在中宣部编辑的《为时代英雄放歌》一书中;“中国部分城市‘市长电话’热线遭冷遇”的调查报告,在2005年6月13日工人日报刊登的当天,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转载,新浪网当天转载。用心采访、用心写作,才能在采访中感动自己,用新闻报道感动社会。 有朋友曾问我:当记者这么多年,依然激情满怀,这个职业最让我迷恋的是什么? 那一刻,我许久没有说话,心底却漫过一层层热浪,如涨潮的海。 一张张面孔在我的眼前浮现……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他们不是我的亲人,却与我有着亲人一般的情愫。回想自己生命成长的许多时刻,都与他们息息相连。 我想,每个记者肯定都有自己的燃烧点,而对于我,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正是这样一颗颗心灵,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我写出他们,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得到丰厚的滋养。我深深地感恩记者这一份工作。它让我领悟了太多人生的意义;它让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朝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有了一生的美好的思念…… 【主题】 采访没有办法抄近道 讲一个自己经历的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要说明的是: 采访要抓细节: 我做过很多典型人物的报道,通常采访这样的人物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先入为主;观察最小的细节;走入人的内心世界。 通常是组织采访的单位会给我们发很多材料,说句实在话,这些材料在我采访之前基本上不看。 我希望在我的印象中,对采访对象的认识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而且我采访的时候,我通常不会按照一般那种典型思路去问他一些问题。比如问: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是什么?等,这些,有的典型,和被采访老百姓可能根本听不懂什么叫价值观? 我可能会更注重地去了解这个人,通过这个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但是往往这是最难做到的。 每一个人不同,要想办法走进去,有的人的确不容易。有一个咱们大家都知道的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 她2004年全国宣传的典型,她为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与恶势力斗争,是个亲民、爱民的公安干警,受到百姓的爱戴。2004年3月,因为意外车祸去世了。那年她40岁。当年5月底,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各报出一名记者去采访,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采访。她是个死了的人,采访要走入她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通过走进农民家里,坐在他们的炕头上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回忆;看他们的动作和眼神去抓细节。 我觉得记者采访,不光是文字记者,不光是一张嘴就左右问,拿笔要记,还有眼睛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体谅被采访对象,理解被采访对象很重要。让他能体会到,你和他有共同情感的东西,他才会和你有共同的情感,他才会真正跟你谈他心里话。通过百姓的这些心里话,我慢慢走入任长霞的内心世界。发现,任长霞是个体恤百姓,惩恶扬善的人,这样,就找到了切入点。这就是任长霞精神的实质,她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我曾经写过一篇《任长霞提醒我:勿忘人民!》的采访体会,刊登在2005年中宣部编辑出版的《为时代英雄放歌》一书中。在这篇体会中,我写到:为了写好任长霞,我走进田间地头、乡村农舍,听老百姓直白的土话,看乡亲们平实的眼神。他们一次次感动了我,而这一点对于写好一个典型人物十分重要。 下面,我着重把这篇体会中,关于怎样发现老百姓的眼神、动作、听老百姓的土话等这些内容说说。 采访中,最感动我的是老百姓的眼泪,我从未看到一个人死去,有10万人送她的灵车,也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谈起一个人的名字就流泪。我曾经很注意看那些被采访对象的神情,那是只有对亲人才有的神情,一中深沉的、把痛苦深深埋在心底的神情。 看到这些,我觉得老百姓对任局长的那份爱戴是实实在在的。 有三个细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60多岁的农妇韩素珍在讲完任长霞为她伸冤的故事后(她的女儿被强奸,10年都无法将犯罪嫌疑人抓到,任长霞上任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拽着我的衣角,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小声问:你知道任局长的骨灰存放哪儿了?问完这句话,她低下头自言自语地说:“‘五期’那天我给她烧纸,只能找了个高一点儿的土坡......”说完,红着眼圈,眼睛望着别处...... 我在“砍刀帮”(在农村占地,欺负人的地痞流氓)曾经猖獗的海株村采访村民时,问起他们还有什么想对任局长说的话。40多岁的汉子流着泪哽咽地说:“一命换一命,把我的命搭上,把任局长的命换回来!”; 在一个影像资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任长霞接待一个老人家的时候,那位老太太脸上流露出的那种神情,眼中表现出的那种感觉,还有泪水那么自然地流下来...... 在这一刻我觉得我看到了这就是英雄。百姓就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了英雄在哪里,英雄在何处。 在回京的前一天,我捧着鲜花情不自禁地走到存放任长霞骨灰的殡仪馆,抚摸着镶嵌在骨灰盒上的那张小小的遗像,又一次泪流满面...... 在采访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像这样流下了眼泪。这些落泪之处正是让我动容的感动点。我一直认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把这种感动传递给读者。 对于我,这次采访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更相信这种美好绝对存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它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让我坚定对生活这种阳光的东西的向往。所以虽然年纪很大了,让我一直有这种热情,让我一直有这种状态,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老是很感恩,感恩记者这工作,也感恩所有这些我采访过的人,他们给我东西太多了。 除此之外,采访中的很多细节引起我的思考: 任长霞在接待老百姓上访告状的一天,涌进200多人。50岁的陈秀英受到别人伤害,伤人者跑了。看到陈秀英的材料和伤人照片,任长霞把手伸进了陈秀英脏乱的头发里。 “咦!”任长霞大声地惊叹了一下,她摸到了头骨上碗大的窟窿。 “ 抓人,立刻抓人!”任长霞说:“你回去吧,路上慢慢走,在街上吃点东西。” 她掏兜:“给你拿点钱。” 陈秀英一路哭着回家了,她没想到“恁大的官儿对老百姓恁好”。 任长霞有个习惯性动作:每次走到百姓中,都是先拉住百性的手,不管这只手是刚刚干完农活,还是刚刚喂完牲口。她不嫌脏,一定要先抓着百姓的手,然后再跟百姓交流案情或是说一些别的事情。她的这双手一下就拉近了公安人员和百姓之间的距离。 陈秀英告诉我:“我的案子破了以后,有一次任局长在村子里看见我,一把拉过我的手热情地说:“老陈,你身体好不好?”听了这话,我心里特感激。” 任长霞的这个习惯动作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有一句话叫“天下大事莫过于细”。她所有的事情都是从这样的小事上积累起来的。 一个在街头卖冰棍的老人只和任长霞有过一面之交,却在任长霞牺牲后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为任长霞守灵三天。为什么?他说:“任局长是真的为人民办实事的。”我想,什么叫有口皆碑,听听老百姓怎么谈任长霞就全都理解了。 采访结束,最直接的感受是任局长还活着,登封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有她留下的痕迹和匆匆的身影,登封老百姓牢牢记着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们把任局长放在心中。 细节表现魅力,细节塑造形象,细节决定成败。任长霞事迹采访过程,是一个收获细节的过程。广泛、深入地挖掘细节,丰富、生动的细节涌向记者笔尖,铺陈在版面上。 《任长霞——一个震撼人心的名字》见报了: 在这个报道中,有一些这样的描写: 譬如,任长霞“很会睡觉”———坐在车上身子一歪就睡着了,这是因为她太累了;她的被子上有一个个的小黑点———那是她总在临睡前看文件,困了,笔尖戳到了被子上;任长霞爱哭———见到老百姓痛苦就动情,她忘性大———为丈夫和孩子洗好了衣服,但几次都忘了带回家。她的书架上翻得最烂的一本书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桌子上有一把梳子和一盒没有吃完的金嗓子喉宝,床头柜上放着化妆品,衣柜里挂着时装……任长霞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王晓伟时,突然听到一阵孩子的哭声。她一扭头,得知是王晓伟的孩子,便让警察把王的手铐打开,让他和孩子再见一面。王晓伟抱住孩子嚎啕大哭。带走犯罪嫌疑人时,任长霞掏出钱交给孩子亲属,说有困难找她,一回头自己哭了。凌晨3点任长霞带领几十名侦查员伏击在邙山公墓祭奠黑老大的黑社会团伙,一举擒获76人。打黑成功后,战友们一块到黄河边上玩,任长霞一高兴在河滩上翻了几个跟斗,连肚皮都露了出来,惹得战友们直嚷嚷:“看见啰,看见啰!”农妇陈秀英几年前被人打破了头,一直没人管,任长霞接访时,伸手去摸陈秀英脏乱的头发,当摸到因头骨破裂只有头皮连着的那块小碗口大的凹处时,任长霞的泪水流了下来。 这些富有鲜明特色、传奇色彩、悲剧效果,闪烁着人格魅力和情感波光的细节,成为一个个亮点,丰满了形象,感动了人们。 而这一刻,我尤其感到记者只有“沉下去”,用自己的眼睛细细观察,用自己的心认真体验,才能站在新闻的源头,才能全方位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尽到一个记者的应尽的责任。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我国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成功在于长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长期实践。一些影响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都是作者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了艰苦细致地调查研究和思考分析后写就的。通过这次采访,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记者的眼光是否长远、新闻嗅觉是否敏锐,与他的采访作风深入不深入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会产生于文件和会议里,而是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也就是说:要写出优秀的作品,采访没有办法抄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