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强: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
|||
——关于建筑企业工人的地位问题和出路问题 |
|||
煤炭资讯网 | 2009-2-25 20:42:18一事一议 | ||
作者单位:宇厦公司 时下,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工地,存在着一些无事可作的“无业游民”,他们的真实身份是技术工人,可实际岗位却是“护场工”!在外用工成为建设单位的主力军时,在外包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时,在管理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被一味钟情时,其本身的技术优势因为被瓜分至各片区,从而难以形成力量,无法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从而被逐渐的“边缘化”。而其本身对于企业的归属性使其必然地沦为了工地的“护场工”。这不禁叫我们质疑!工人本应该是企业建设的主力军,却怎么沦为了“护场工”? 在企业走“轻装上阵”战术、实现快速发展中,有限的工人力量与庞大的工程建设任务,使外包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式,在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企业中,精简的机构与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导致了工人必须承担于护场工的角色,又由于分配机制对于工资收益的固定化,从而导致了工人价值的失位,形成了一个工地、一个小项目部数个“护场工”的尴尬局面。由此,技术工人本身的技术优势无法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化整为零 此种做法的依据是将工人队伍以工种和数量比例按照项目部大小进行分配,从而实现项目部的轻装上阵。此种做法优势在于,让每一个项目部都能有得心应手、用着放心的工人队伍;缺点在于,人为削弱了工人的力量,使工人难以独立承担建设任务,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各项目部实行独立决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中,由于工资分配的机制的局限性,难以进行有效的人力调配,从而使工人力量大为削弱。 化零为整 此种思路在于将工人力量进行整合,从而强化工人力量,确保工人能够独立承担建设任务。此种做法优势在于发挥出了工人的力量;缺陷在于,工人的集中分布导致所在项目部工人在无活可做时较高的负担;而且与正常的分配机制不合。 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必然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更好的解决之路:以灵活机动的工资分配、和人力调配机制,更好地使有限的工人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同时,在企业的发展和对技术工人的要引进中,不断使这一结构优化、重组,达到一种动态的管理与效能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