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矿建这个行当,在矿建工作,我有使不完的劲。”正如彭印自己说的,他始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在这片黑金地上谱写了一曲当代矿工的奉献之歌。
彭印,满族,1964年8月出生,河北承德人,1992年3月参加工作,从事矿建工作的近二十个年头里,他先后任矿建班长、质量验收员、矿建副队长等多个职务,现任中煤一建63处王家岭项目部矿建23队队长。
07
年7月彭印同志到王家岭项目部,项目部正处在危难之际。由于前期施工困难,进尺始终上不去,来自甲方的压力越来越大。甲方提出:“如项目部不能在8月施工中有突出的表现,就自动撤出王家岭煤矿。”又恰逢秋收,队里的大部分职工都回家农忙,任务重,人员不足的难题摆在了彭印面前,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临危受命,同其他队干一起立下军令状,带领仅有的30多人克服了工人初进场不适应等困难,创出了斜井25°坡单月掘进
90米
的施工成绩,赢得了甲方领导的认可,同时也为项目部能在王家岭煤矿立足奠定了基础。在之后几个月的施工中,他通过科学的管理,精心的组织,月月超额完成了甲方和处下达的施工任务,进一步巩固了项目部在王家岭煤矿的地位。
在斜井施工结束进入平硐施工后,彭印带领着他的23队,以普掘平均月进
140米
的成绩,进一步提高了项目部在甲方的地位。就在这时,甲方再次提出:“由于斜井施工速度慢,影响工程总体工期,项目部必须在平硐施工中将影响的工期全部追回。”通过技术部门的测算,要想追回影响的工期,项目部在平硐施工中,必须达到月进
160米
以上,可是面对20多平方的大断面巷道,利用原有的施工工艺想达到月进
160米
很不容易,困难再次摆在项目部面前。项目部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新的施工作业规程,但是由谁来第一个实施呢?彭印又一次临危受命,他所在的矿建23队主动承担起了实践新工艺的任务。将原有沿用了几十年之久的
1.8米
钎杆打眼改为
2.5米
,虽说只增加了
0.7米
,却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原有施工工艺已经非常熟练,可新工艺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很多工人因技术掌握不好,造成了单进水平不升反降的结果。由于工资与进尺直接挂钩,工人们担心自己的收入受到影响,大部分职工都对新的施工工艺提出异议,并出现了抵触情绪。彭印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技术员一起给职工们讲解新施工工艺中的种种好处,并举例证明很多取得成功的例子,增强职工的信心。与此同时,项目部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出只要工人们在施工中使用新工艺,队里无论能否完成当月任务,项目部保证工人的工资不受影响,工人们吃了定心丸。为了使职工尽快掌握新工艺,彭印和其他队干一起每天带领工人们在一线打眼,现场指导施工。正是由于他不懈的努力,新工艺终于实践成功,单进水平由原来的
1.5米
提高到
2米
。随后,他们再接再厉,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最终实现了
3.5米
钎杆打眼,一次性全断面起爆的中深孔光爆施工工艺。他所在的矿建23队也在08年4月完成月成巷
161米
的好成绩,工人工资首次突破3000元。同时,这一施工水平也打破了公司和处岩平巷大断面普掘施工的纪录,得到了甲方领导和公司领导的嘉奖,从而进一步肯定了项目部在王家岭煤矿施工中的重要性。
可就在人们还在庆祝矿建23队完成
160米
任务的同时,甲方再次提出:“王家岭煤矿项目开工前期由于种种原因,开工时间受到影响,为了达到煤矿总体投产时间不变的计划,项目部必须在施工上再下功夫,即普掘施工必须改为机械化施工,且月单进水平不可低于
200米
。”面对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彭印再一次临危受命。在机械化作业线改造之初,为了使工人们对机械化施工更加直观化,他提出到附近三十处学习,得到了项目部领导的同意,项目部先后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和队骨干赴三十处学习。在机械化作业线改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机械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彭印同技术人员一起连续多日在井下工作20小时以上,及时掌握了机械化施工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又召集了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就机械化施工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召开研讨会。他们先后七次对机械化施工进行了大的技术改革,很好地解决了工作面临时支护困难、成巷与掘进不同步以及工作面淤泥积水严重等施工问题,保证了机械化施工的正常进行。08年5月他所在的矿建23队奇迹般的实现了当月机械化改造,当月实现
200米
的施工新水平,再次得到甲方的好评。甲方领导称赞到:“中煤一建不愧为一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随后的施工中,他所在的矿建23队更是接连取得月进
206.5米
和
211米
的好成绩,多次打破公司岩平巷机械化施工纪录,同时也再次得到了甲方和公司领导的嘉奖。
在彭印的带领下,08年,矿建23队先后9次超越了国家甲级队(岩巷
150米
)施工水平,以独头月成巷
200米
、
206.5米
、
211米
三次刷新了中煤一建公司平斜岩巷施工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