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在矿山 |
|||
一一记河南煤化集团城郊煤矿新一代矿工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2-5 9:18:59通讯特写 | ||
本网讯:不久前,他们还都是曾经坐在校园中的天之骄子;现如今,他们已经融入到了矿井安全生产的各个角落,作为“80后”的新一代矿工,他们已经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企业发展的半边天,逐渐成为了企业飞速发展的主力军。
甘做“金蓝领”。笔者在85年出生的余小磊身上却看到了几分同龄人少有的老成。告别了自己的学校生涯,余小磊成为城郊煤矿掘进二队的一名电工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余小磊很快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除了井下的工作环境难以适应以外,千丝万缕的电控线路让这个学机械设计的高材生无从下手,只是唯唯诺诺的当其了师傅的“小跟班”。一次,在井下F2105轨顺忙碌了一天的余小磊正准备升井,巷道里的照明忽然熄灭了。别的同事都不以为然,可是余小磊却回头冲向了另外一个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那块“责任田”,看到电工班长牛战涛正在检修电器开关,便蹲在牛师傅的身边打起了下手,随后又帮助牛师傅跑到1000米外的工具箱内拿来了配件,使工作面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供电,减少了影响时间,那天升井虽然比平时晚了整整一个小时,但是余小磊却赢得了牛战涛师傅的信任,在工余时间教会了余小磊许多自己的“绝活”。
“刚来矿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大专学历,总希望自己能够进机关、当白领、搞管理,可是到了矿上才发现,矿上同样需要一些能够处理问题、攻克难关得技术工人,我现在只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成长为像师傅一样受人尊重的高级‘蓝领’。”已经对电工技术渐入佳境的余小磊如是说。
开门“三板斧” 。同是80后的李向阳已经是城郊矿探防队的技术队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李向阳从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走向技术管理岗位后总结的简单又实用的“三板斧”。初到探防队的李队长就亮出了自己的“三板斧”让原来队上有许多对这个“小毛孩”不屑一顾的老工人也冲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娃娃有两把刷子!”
随着矿井采掘战线的不断延长,技术工人紧缺的情况日益明显,成为了制约矿井快速、高效发展的瓶颈问题,李向阳所在的探防队就曾经出现过这样“青黄不接”的情况。刚到探防队的李向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让新工人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哪?经过与队领导们在一起商量,结合该队人员作业点多面广、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原来“1+1”的导师带徒模式改为现在“n+1”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由队领导、班组长、技术骨干担任“兼职讲师”,在职工中挑选出一批能吃苦、肯学习的青年职工开设“加强班”,进行突击特训,从理论、操作、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让这些学员迅速成长了起来,在工作现场不但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连一般故障也不用维修工到场就能够轻松解决,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就为矿井成功培养了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多面手”、一专多能的“技术大拿”。
矿山“智多星” 。在基层技术人员面前他是个“小能人”,他的一个建议、一项改造就能够让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同事眼里他是个“工作狂”,有时候刚从井下上来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没有搞明白就又转身下了井;即使下班回家后也总是躲在自己堆满电气书籍、零件的小屋子里“瞎鼓捣”。他就是城郊煤矿的“智多星”—丁少华。
丁少华第一次下井,身边一辆呼啸而过的电机车让他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丁少华了解到,《煤矿安全规程》对电机车运行速度有着明确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电机车运行速度只能依靠机车司机的经验判断,不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运行、维护效率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矿井的需求。
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将电机车的运行速度实时准确的显示出来,速度超过上限时能够发出声光信号报警,这样不就可以消除电机车超速存在的隐患了吗。从此,丁少华一头扎进了电机车测速仪的研制之中。操作中遇到困难就向身边的同事请教,有不懂的问题就查电脑、翻资料,期间还曾多次前往外地购买资料、元件,为了能够使测速仪早日完成,就连家里的电动车调速器也成了他的组装配件。可是当让他满怀希望第一套仪器制作完成后,测试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由于电机车运行或喇叭工作时产生的高低频干扰,只要电机车一启动或喇叭一响,整改液晶显示屏上的汉字都变成了乱码,必须手动复位。虽然几个月的时间里丁少华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却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声不吭的查找原因,不断对测速装置的软硬件进行改装、调试,很快又重新投入到了测速仪的改装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五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丁少华从线路到电源从硬件到软件均进行了完善,使测速仪即能够满足电机车高震动、强干扰等严酷环境,又能够准确显示行驶里程,为科学的维护、管理电机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