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源自刻苦钻研 薄发始于竞技赛场 |
|||
——记徐矿集团三河尖矿青工、全国煤炭行业技术能手刘青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2-3 13:07:52头条 | ||
一定程度上讲,徐矿集团三河尖矿机电科职工刘青算得上是一赛成名。
毕竟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兖矿杯”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前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电工维护员,但参加比赛之后就“火”了起来,他与另一位选手的名字在徐矿集团广为流传,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式的人物。刘青在这届全国性的赛场上,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局面,积极备战,勇敢挑战,沉着应战,一举夺得矿井维修电工第十名的好成绩,实现了此前徐矿集团在该项赛事上排名“零”的突破。 熟悉刘青的人都知道,小刘在人生阅历上属于“三无”类型,即无高学历、无高职称、无高学位。然而他同样还拥有令同龄人羡慕的“四有”,即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有对岗位的无比热爱、有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可以这样说,刘青正是由于有了“四有”才使得原本属于他的“三无”显得苍白无力;正是有了“四有”才使得他全国赛场上厚积而薄发;正是有了“四有”才使得他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完美跨越。 “先天不足后天补,知识不够勤奋凑”。这是经常挂在刘青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他谦虚地表示:“我想我应该算是一只笨鸟,既然笨手笨脚地那就干脆先飞吧,免得落在后面太远。”小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做出了成绩,做出了榜样。 1977年出生的他工作经历十分简单,近乎一张白纸。前不久他在填写单位发放的一张工作履历表时发现,别人在“工作经历”一栏填得满满的,但他只有一行字:“1997年至今在三河尖矿机电科工作”。20岁那年,刘青从技校毕业后分配到了三河尖煤矿,由于在学校学的是“司机”专业,所以分配工作时自然而然地被安排到了机电科井下绞车房担任一名绞车司机,也算是“专业对口”。参加工作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理解就琢磨,给周围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来到电绞前,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业务技术,做一名优秀的司机。工作中他用心学,上班时主动向师傅请教,下班后又借来专业书籍自学。凭着这股钻劲,几个月后,他就能独立操作电绞了。此外,他还利用工种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向老师和单位技术人员请教,理论和现场实践技能不断得到提高。2006年他在徐矿集团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取得中级工组的第二名,初露锋芒。班长和师傅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小刘绝对是根好苗子,只要对技术的钻劲不减,日后就一定能干出一番名堂。”小刘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几年之后他就用在全国大赛上取得的好名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消息传来,周围的同事在对他刮目相看的同时,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事实上,刘青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只有厚积方能薄发。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刘青从当年略显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不但为人处事变得更加成熟,业务素质也变得更加娴熟和得心应手,逐渐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由于他屡次在工区、矿级技术比武中拔得头筹,知名度也渐渐地从区队向全矿“扩散”,再加上他个人的努力,他顺利地通过了该矿的考试与测评,被推荐参加徐矿集团组织的集训队伍。这支集训队伍是今年7月份组建的,为期三个月,12名选手来自徐矿集团本部各生产矿井,经过推荐、考试等层层选拔,终于有机会代表徐矿集团参加全国煤炭行业最高水平的竞技与角逐。据小刘的指导老师、同为三河尖矿的工程师冯仰斋介绍,徐矿集团计划参加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赛的三个工种的比赛,每个工种分别由两个人参加。当时按照1:2的比例每个工种确定了四名选手参加集训,最后从集训选手中再确定参赛名单。小刘在这种没有足够把握参赛的情况下,暗暗铆足了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复习上。“光发的书就有四五本,一字一句地看完就得好长时间,更别说理解和熟记了。”谈起当时的情景,刘青仍然记忆犹新:“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青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最终他代表徐矿集团站到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赛场上,并且一鸣惊人,为企业增光添彩。“爱业者尽心尽力,乐业者无怨无悔”,因为热爱,因为执着,刘青总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热爱自己的职业,更珍惜自己的岗位。如今,尽管他在别人眼中已经是“明星”,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明星,他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业务技能学无止境,他正向着下一个目标艰苦跋涉。 这个目标或许并不遥远,这个目标更不好高骛远,相信经过全国技能大赛洗礼的他,在人生阶段性目标的牵引下会走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稳健,更加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