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局特稿:亲身经历看右江矿务局的变化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2-25 11:22:45通讯特写 | ||
七十年代初我父亲就投身于新州煤矿的建设,为煤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八十年代初,我又来到了矿山,选择了煤炭企业作为我施展抱负的舞台。我们父子所经历的就是不一样的煤矿,也算是见证了右江矿务局的历史发展吧。 七十年代初,正值青春年华的父亲来到当时的新州煤矿三号井,成为一名煤矿工人。那时的三号井(现里拉矿)是新建矿井,艰苦的环境让父亲始料未及,我懂事来矿时,看到矿上职工宿舍都是几个人住一间平房,很不方便,一有家属来矿探亲,同宿舍的工友就得“打游击”。父亲当上班长后,才搬到家属楼一个6平方米的小间居住,父亲干的是回采工,三班倒作业,苦、累、险的程度是没得说的,因为当时技术落后、地质条件复杂,原煤产量并不高,然而,采煤恶劣的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勤劳的工作,他总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很少回家过节。即便是在那样一个设备落后,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他却没有抱怨和退缩。随母亲生活在乡下的我,也能经常收到单位寄去的喜讯,每当这时家里人多么的高兴。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平易近人,他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深受领导和职工的好评,后来,父亲还荣获了一次劳动模范。1979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来到煤矿看望父亲,他在矿区的生活很艰苦朴素,为了家里的我和小弟读书,他穿着却是那样的普通,没有手表,也没什么家具,他住的还是原来的那间小房子,老乡相聚吃饭都没有地方坐。看到好多的领导和双职工家庭也只是住上套间的平房,当时的煤矿企业职工居住条件就是这样。 1981年12月,国家有招工,我作为矿工子弟被招工进矿工作,这时,我满怀热情和憧憬,沿着父辈,投身到煤炭事业的建设当中,此时的新州煤矿已改为右江矿务局,岗前安全知识培训期满后,我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采煤工区当上了一名采煤工,80年代初,煤矿机械设备、技术工艺、安全保障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木头支护技术、单链刮板运输机问题多,工效低,很难完成生产任务,从而也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1985年以后,全局推广使用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并安装了自动控制新技术,从而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职工收入慢慢好转,住房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进入90年代以后,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在煤矿的推广应用,使各矿的掘进工作面使用了耙斗装岩机,回采工作面使用钢梁和摩擦液压支柱,使安全系数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好转,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时间似流水,弹指一挥间,我到煤矿工作已有20多年,在矿上,我干过采煤工、掘进工、井下电钳工,记得刚上班的那个时候,我当采煤工,工作条件很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真的让人疲乏,有好多的家属子弟见艰苦都不愿做了,而我就是凭着身强力壮和农家特有的本色,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也许是人缘好的缘故吧,我和老工人们很亲近,他们也很乐意地给予我指导,让我在工作中学到了一定的技能,使我在工作中也得到了锻炼,并成为了一名生产的骨干,2002年度还荣获了矿务局的“劳动模范”。 特别是十年来,矿务局的发展日新月异,原煤产量比过去翻了几番,职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10年前,很多职工还居住在普通的平房里,现在已住上了家属楼和集资楼,有部份职工已购买了小轿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每当见到右江矿务局一天一天的不断发展变化,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激动。我深深地体会到,煤矿火热的生活和那有着博大胸怀的煤矿工人,就是我生活和工作的依靠。在父辈们给我创造的生活环境里,让我更热爱煤矿,也身不由已地选择了煤矿,我会义无反顾地与她同荣共辱,积极做好工作,为煤矿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