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 文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采写的稿件能被媒体采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获奖,尤其是获得相当级别的新闻奖,更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没想到去年不经意间采写的一篇稿子,不仅上了行业报(《中国煤炭报》、《医药卫生报》)的重要位置、地方报(《三门峡日报》)和企业报(《义马矿工报》)的头版头条,而且还获得了《中国煤炭报》当月的好新闻奖、当年的河南省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最后经河南省企业报协会推荐,这篇稿件又获得了当年的河南新闻奖。获奖的等级虽说不是很高,但作为采写者,自己采写的报道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并获奖,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一件事。下面,我就《他把光明留在了人间》一稿的采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去年,我的父亲患病住在了我所在的义煤集团总医院,和父亲同住一个病房的还有一个三四十岁的男子,时间长了,得知该男子叫贾涛,是义煤集团金马重型机械公司下属一个分公司的经理。因他和我年龄相仿,每次我去病房看父亲顺便也会和他聊上一会儿。有时,贾涛也会让我给他带一些报纸过去,我总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后来得知,贾涛患的是肺癌,因已到晚期,不适合做手术,就选择了保守治疗。当时贾涛已经做过8个疗程的化疗和2个疗程的放疗。
贾涛是个很坚强的人。到最后几个月,因癌细胞扩散,贾涛每次疼起来都是一身冷汗,但他为了不影响同病房的我父亲和其他病友,总是咬牙坚持,硬是不喊叫出声。因为疼得厉害,刚开始,两天一支杜冷丁,到最后一支杜冷丁只能维持一个多小时。
在父亲住院的日子里,我和贾涛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出院后,我每次下科室,也总是顺便到病房看看贾涛。那是去年7月1日上午,贾涛的妻子赵保平到我办公室对我说,你贾涛哥恐怕是快不行了,他有个要求想捐献眼角膜,你看看怎么给联系一下?我上网查询,查到了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的电话。
当问到贾涛是啥时候萌生捐献眼角膜的念头的时,赵宝平告诉我,贾涛平时爱看报,没得病时,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住进医院后,电视看的少了,他就找报纸看,不论是家里来人,还是同事来看他,他总是让人家给他找报纸看。一次,他拿着一张报纸对妻子说,你知道吗,我国现在因角膜疾患致盲的有几百万人,这几百万中有70%以上通过角膜移植可以重见光明,而每年角膜捐献的数量不足临床需求量的十分之一。赵保平当时听了也没太在意。赵宝平说,也许他就是从那时候萌生捐赠角膜的念头的吧。
赵宝平当时想不通,贾涛就耐心地劝说妻子,“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但我真的不想死,趁我现在还清楚,我把后事交代一下,一是交党费的事。作为一个党员,近两年没过过组织生活,虽然我们现在很困难,就从我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元作最后的党费。第二就是捐献角膜的事,自从我有病住院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单位领导都来慰问。还安排孩子去焦作上学,咱家欠企业、欠国家的太多了,咱就不能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吗?因为患了癌症,我的其他器官不能用了,但眼角膜可以用啊!给需要光明的人提供帮助,也算我为社会作点贡献。平,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只有这一个愿望了,求求你……”赵宝平最后含泪点头答应。
7月1日上午,赵保平代表贾涛和河南省眼库取得了联系,说了捐赠眼角膜的意向,随后,遵照丈夫的心愿,赵宝平又打通了金马重型机械公司组干部马广兰部长的电话,代表丈夫交纳了200元党费。
后,我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7月2日上午,贾涛的病情更加恶化,进入严重昏迷状态,中午11时55分,患病近两年的贾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个小时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专家赶到,贾涛的眼角膜成功捐献。
当天下午,我又相继采访了赵保平和贾涛的主治医师,对有关事实进行了核实。晚上吃过晚饭,我坐在电脑前,3000多字的长篇通讯《人去了,他把光明留在人间》一气呵成,看看表,已是7月3日凌晨两点。根据不同媒体的风格,我对稿件进行了部分修改,分别投给《中国煤炭报》、《大河报》、《医药卫生报》、《三门峡日报》、《义马矿工报》等多家媒体,很快都相继见报。随后,我又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等进行联系,又采写了稿件《人去了,他把光明留在人间有下文:两名年轻患者接受角膜移植》,也分别被各大媒体采用。就这件事,我先后在各级媒体发稿14篇(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回想这篇稿件的采写经过,使我认识到: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关键在于发现。好新闻,也许就在那不经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