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建施工企业技能人才的摇篮 |
|||
——记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1-12 21:29:19通讯特写 | ||
在陕西的煤城铜川,孕育出一片沃土。一个培养煤炭基本建设技术工人的摇篮——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就诞生在这里。 也许是命运的注定,也许是时代的召唤,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工人,他们忘我的身影奋斗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母校的自豪,挥洒着劳动者的光荣。 当年荒凉的校区,如今芳草如茵、花团锦簇、蝶飞蜂舞,呈现出勃勃生机。朗朗书声,闪闪电焊光,隆隆的机器声,是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技校人走过了三十一年的艰苦历程。“名师兴教”工程,点燃的是新时期朝气蓬勃的育人薪火。 走进这座占地86亩,建筑面积达15313平方米的校园,笔者发现“兴校育人”四个大字被植根于校园的沃土中,与时俱进,打造煤炭系统名校,“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该校的维修钳工、电工、焊工、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配置,已相当齐全。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已成为陕西煤炭建设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校领导通过“挖潜革新,抓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孵化器”。学生们在电子、电工实验室、矿山机械实验室、钳、铆、车、焊实习车间、机加工车间,不出学校就能学会工业生产中的操作技能。 在这里,老师们手把手、心贴心,坦诚育人,成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曰的不变作风,学技术、学知识,从这里开始。“真知靠实践,技能靠苦练”的信条,永远打磨着每个在校的学生。每个学生获得的“双证“,便是老师心血和汗水的美丽结晶。 “特色教育”在这里不再是一句空话。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社会的需求就是他们的办学方向。 三十一年的耕耘,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现任校长王克群和历届校领导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 教师崔亚平,制图专业的高级讲师,这位质朴的老教师,对三尺讲台情有独钟,他把绘图的技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学生。他将自己的所学,一丝不苟地在课堂、课下传授给弟子们。学生们学会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人品。 教师赵川堂,学校培育的青年教学骨干,这位二级电工实习指导教师,对待学生总是抱着像火一样的深情。他言传身教,把真才实学留给学生。 铜川市的职工技能鉴定考核点经常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技工鉴定宽敞的场地和良好的考风。 在三十一年的风雨中,技校入有过阵痛,有过徘徊。星移斗转,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工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的招生创建校以来的新高,突破的不只是以往的纪录,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更新。 新的办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僵局。订单式培训、工读助学成为学校新的发展平台。机电一体化、综掘、机械维修、机算计,新的专业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通道。 军训是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它让学生们懂得严明的纪律是治校的法宝,也让军人的作风深深地烙印在学习生活中。 这里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这里是汲取营养的天堂。理想的翅膀在这里淬火,成功的技能在这里养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将学生们的视野伸向远方,架起人际沟通的桥梁。 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明亮、宽敞的阅览室永远向这群求知的学生们敞开。课余时间各种球类和文艺活动的比拼,练就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丰富的校园文化陶冶着这个健康向上的群体。 “学以致用”是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育人的一条准则,开门办学,让学生进入生产一线,真正实现产学见面,学用结合。 三十一年的岁月,该校为陕西煤炭事业的发展培养出的近万名技能型人才,正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热、放光。 时光铸造着的辉煌,让技校的老同志为之惊叹,为之自豪,领导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使技校人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长王克群反复强调教学质量。他指出:不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生源求发展,就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今年6月,又一批学成的技术人才就要到达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带着母校的关爱和期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岁月说:过去的都是历史,开始的才是未来。 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正迎着灿烂的旭日,生机勃勃,扬帆劲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