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
|||
——记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杨桂珍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8 14:09:33人物展示 | ||
走进陕西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放射线科办公室,可见一位满头银丝、体态肥胖、穿着白大褂的女医生,她端坐在观片灯前聚精会神地看着病人四肢骨折的X光片子,一面给同学们讲解,一面熟练地书写X光报告单,她就是从事放射工作45年之久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杨桂珍。
1960年中专毕业后,在山东阜新海州医院放射科工作,为了响应祖国支援大西北的号召,1963年只身来到煤城——铜川,被分配到李家塔煤矿卫生所从事放射线工作。当时卫生所没有X光机,暂在渭北煤矿职工医院放射科进修学习。因和我是东北老乡,又是先后来铜川渭北煤矿职工医院,从认识到熟悉,关系非常融洽,每天除了上班外,业余时间一起去游玩,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无忧无虑的,愉快地生活着……真想回到那个浪漫、年轻的岁月啊!可惜时间不能倒转,过去的幸福时光,只能成为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那时,她梳着两根黑黑的长长的辫子,长达腿部腘窝处,瓜子脸,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洁白的牙齿整齐的排列着,说起话来伶牙俐齿,笑起来如铜铃般的清脆响亮,瘦瘦的身材,中等的个头,走起路来步履轻盈,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都叫她小杨,美名叫了多少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当年的小杨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体态肥胖的老杨了!
当时李家塔卫生所除了负责本矿职工、家属的医疗、预防等工作外,周围农村的农民们也来矿上看病,工作量较大。1965年回李家塔卫生所时,只有200毫安的X光机一台,放射科也就她一个大夫,透视、拍片、造影、写诊断报告,全是一个人完成。那时矿井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很低,井下偏帮、冒顶等事故经常发生,煤矿外伤、骨折病人多,需要透视、拍片的人也多,一个人白天上班,天天晚上值夜班,随叫随到,因只有一个X光医生,值夜班也不能休班,天天如此的忙碌着。由于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学的理论知识还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有时会出现误诊。有一位从农村来的40多岁的女病人,左侧胸痛多日,经肺部透视,X光左侧锁骨下有一球形阴影,很象结核,当时诊断左肺尖部结核,后经抗感染治疗约十余天来所复查,左肺上阴影消失,如果是肺结核,阴影消失不会那么快,原来是肺部炎性改变。她深深的感到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欠缺,抓紧所有的业余时间看书,钻研业务。她临床经验少,有疑难或诊断不清的病历,有时因工作脱不开身,无法来医院,就给医院的老师写信请教,遇到严重的马上转往矿医院,绝不耽误病人的治疗。
“虽然卫生所条件设备不如大医院,但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爱这行,从来陕西铜川那天起,就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工作,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亲友们的期望。”这是小杨的心声。她不仅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天天开X光机,一付铅手套,一件铅围裙是唯一的防护用品。有时病人多,顾不上戴手套、穿围裙,照样透视、拍片,根本没有考虑自己要接受多少射线,从不计较劳动报酬,从未向领导提出任何额外要求,白血球下降3000以下,也从未休息过,年年被评为矿劳动模范,并担任团支部委员。
到了女大当婚的年龄,我们作为老大哥大姐,我将爱人的同学介绍给她,经过一年的书信来往,这年探视回东北老家,拿着对方照片去会见他,两人见面后,都觉得对方很满意,于是订了终身大事。1965年结婚,婚后仍两地分居,68年回老家生孩子,当时担心X光能否致胎儿畸形,心里忐忑不安,孩子出生后,赶快检查是否发育良好,经检查,孩子发育完全正常,健健康康,胖胖乎乎的白胖小子,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五十六天产假满要回陕西了,爱人要送她和孩子,她说不用送:“你现在刚工作不久,工作很忙,工资不高,去一趟陕西来回要花不少钱,我自己能行,你就放心吧!”于是自己带着小婴儿回陕西。那时乘火车,没有沈阳直达陕西的列车,到北京要签字、倒车,她抱着孩子,背着装尿布的布袋,在北京车站等火车,孩子尿湿了,就把孩子放在大厅的座椅上,自己在水池中洗尿布,不时瞅着孩子,生怕被别人偷走,急忙洗好尿布,抱起孩子,真想放声大哭,眼泪在眼眶中硬含着,终于还是落了下来。坐了三天火车,终于回到铜川,又乘去李家塔的汽车返回医务所,在医务所院内一间房子内居住,一个人带着小孩,每天照常上班工作,孩子锁到屋里,定时回去喂奶、照看,孩子哭就哭吧!夜班照样天天值,工作天天干。由于白天忙累,夜里睡觉很沉,半夜孩子掉在地上都不知道,醒后摸摸床上的孩子不见了,急忙开灯一看,孩子在地上呢!赶忙抱起来,幸亏没摔伤,真是谢天谢地啊!有一次孩子发高烧40度,抽风,她赶忙用做针线活的小针,猛扎孩子的人中,扎出血来,抱起孩子就去隔壁找大夫,连鞋都忘了穿。
那时每天晚上开会、学习,下班一个小时休息时间,要自己生火做饭、喂孩子,还没有顾上自己吃饭呢,开会的时间到了,拿着馍,边走边吃,有时孩子奶不够吃,就用汤匙挖点大油,放点酱油,用开水一冲,咕咚咕咚喝一碗。当时只有39元工资,爱人远在东北,毕业不久,工资也不多,生活不宽裕,困难也不少,后来孩子一天天长大,再也锁不住,没办法只好请个老奶奶帮忙,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1970年爱人从沈阳调到矿卫生所工作,从此结束了夫妻两地的分居生活。
她在李家塔卫生所放射科整整工作了十八年,1982年与爱人一起调入矿医院,她仍在放射科工作。许多好心人劝她,我也曾劝过她:“桂珍,你换个科室吧,女同志不适于搞放射线,容易得放射病”。那时全国各医院搞放射工作的女同志瘳瘳无己,即使有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干不了两、三年也先后离去,对人体损伤太大。可她斩钉截铁地说:“我爱放射线这门学科,从我选择它那天起,就没想离开它。”
1982年来矿务局中心医院放射科后,有老师,有同行同志的帮助,她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有疑难或诊断不清的病历,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向同行们请教。那时值夜班要把当天拍的X光片诊断报告全部写好,遇到片子多时要写到深夜,第二天仍继续上班,有时遇到诊断不清的病历,她就亲自到病房去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再结合临床作出正确诊断。八十年代末,红外线扫描技术开始运用。她开始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开展红外线扫描技术及钼钯乳腺片对妇女乳腺病症检查又方便又快捷,特别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可早发现、早治疗,疗后良好。铜川矿务局中机厂一名女工40岁,洗澡时发现自己左侧乳房上部有一黄豆粒大小的硬疙瘩,不红、有肿、不痛、不痒,平时无任何感觉,第二天来医院作乳腺红外线扫描检查,发现左乳房上部有一个1.0厘米大的肿块,当时确诊为乳腺癌,几天后住院手术,病理报告确诊为乳腺癌,后又经化疗及多种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几次复查均无异常发现,术后十多年,仍健康地生活着。
1996年退休后,她仍发挥余热,医院返聘放射科工作至今,每天书写几十份X光拍片报告,经常给同学们讲解有关知识,做到传、帮、带,使新人们快速成长。四十多年来,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对病人爱心、耐心、热心、关心,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她这种敬业爱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不愧为模范共产党员,不愧为战斗在放射战线上的一位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