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战线上的“铁军”队长 |
|||
——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救护大队大队长周兴龙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6 18:41:15人物展示 | ||
张殿新
“能获此殊荣,感到十分激动,这是对救护大队多年来救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今后救护工作的一种鞭策。我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带领救护队员再创佳绩!”这是今年全国救援系统“五四奖章”唯一获得者——救护大队大队长周兴龙,在12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由衷之言。
当天上午,寒风凛冽,细雨霏霏。只见救护大队操场上,大队长周兴龙一面忙着指导一个小队军训,一面又忙着指挥另一个小队进行高泡灭火演练。整个救护大队呈现一派大练兵的景象……别看天气寒冷,救护队员们训练热情却十分高涨——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敏捷,步伐矫健!据大队总工程师杨洪元介绍,1990年7月大学毕业后,周兴龙就一门心思扑在救护事业上,工作争着做,抢险冲在前,1997年8月,被湘潭工学院董事会特授予“湘潭工学院董事会优秀毕业生”称号。199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3月,荣获集团公司十大优秀管理人才称号。2008年,荣获“全省应急救援先进工作者”称号。今年12月18日,在宁波召开的全国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会上,国家总局副局长王德学亲自为他颁发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他的带领下,矿山救护大队荣获“2005年全国矿山救援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同年12月 “国家矿山救援六枝基地”在矿山救护大队隆重揭牌。总工程师杨洪元如数家珍地接着说,周兴龙抓救护队员培训的口头禅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不拒做平凡事,但拒做平凡庸人”这是周兴龙在学校就立下的人生誓言。作为贵州省矿山救护培训中心,该大队担负着全省矿山救护队员、救护小队长、技术员和副中队长的培训与复训工作。他们依托高科技教学设备,大胆进行救护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又注重培训制度建设。他常说,救护培训是救护管理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全省救护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与发展,一点也马虎不得。为使国家配备的二氧化碳发生器等一批先进救援装备尽早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作用,先后组织编写了一系列操作训练大纲,让学员边学救护理论,边进行高温浓烟实战演练,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缩短了从救护理论向救护能力转化的周期。培训中,组织开展救护理论研讨,探索救援新战法,解决救援新问题;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录像片、光盘、多媒体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培训方法,穿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练于赛,大大激发出队员们学业务、练本领的工作热情。此外,注重救护队伍军事化、精细化管理和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的传授,注重人机配合、人本管理和救护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到救护理论与救护案例剖析相结合,救护体能训练与救护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相结合,个人救护仪器操作与大型救护装备的维修使用相结合,救护管理能力培养与救护文化理念灌输相结合。大队平均每年为全省培训500多名合格救护队员,为全省救援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积极地贡献。训练间隙,救护队员王奎对记者说:救护大队——
“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003年,随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矿井转移速度的加快,救护大队管理体制的弊端被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摆在了新上任的大队长周兴龙面前。“打破旧框框,创建新体制”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坚定走创新管理这条路。上任后,一头扎到基层搞调研,制定救护大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管理制度与措施,历时3个月完成了救护队收编工作与垂直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了救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救护效能的最大化,为救护大队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马不停蹄,他紧盯救护管理最前沿,虚心到救护管理先进单位取经。回来后,他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创新,建立完善了《矿山救护队员学习训练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军事化管理体系,使队伍管理不断向规范化、正规化、军事化迈进。有一次,一名驻矿队员因有事想偷偷回趟家,不料在去火车站的途中,不小心摔断了腿。周兴龙得知后,立即要求中队派人赶到医院看望,并请中队帮助解决其生活实际困难。事后,那名队员认为队长对他这么好,肯定会放他
“一支救人于危难的铁军”
贵州煤矿地质条件差,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毒”俱全,给事故救援增加了难度。面对救援艰险,“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他的一惯承诺,也是矿山救护大队救援行动的真实写照。
他所带领的矿山救护大队关键时刻冲在前,危难之际显伸手,敢于“亮剑”,敢于胜利,成为矿工家属心目中的一支“铁军”,他这个身高1米90、声若洪钟、对人和蔼、办事认真的汉子,也被尊称为“铁军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