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队长的井下行囊 |
|||
煤炭资讯网 | 2009-1-22 22:06:34人物展示 | ||
在重庆必威手机登陆在线网页 投资集团邵新煤化公司的K5采掘头面,每天都会看见区队长李源背上那彷古的行囊,虽外形貌不惊人,其内却气象万千,连着区队每一位员工的心。 行囊惠及采掘员工 李队长今年40多岁。他所在的采掘区队开采的K5煤层,厚度只有35公分、地质变化大且含水量丰富,时有渗透水湿透衣裳,必须有一件雨衣避水。李队长嫌雨衣拿在手上梭工作面不方便,就用个尼龙口袋加麻绳做成背袋装雨衣备用。未曾想到,行囊中的雨衣却成了员工破损雨衣的替换。2008年,行囊中的雨衣换了20多件,李队长出井时照常是浑身湿透、裹满煤灰。去年6月,K5煤层西2104采面淋水增大,李队长行囊中的雨衣也由一件添成三件。那一天,他将两件雨衣都换给了自备雨衣被矸石划破又急需雨衣避水的采煤工。就在他梭至采面下出口即将离开采面在时候,一位员工急忙赶来请队长给他一件备用雨衣。当员工看见队长干瘪的行囊已无雨衣可换时,失望的神情全写在脸上。此时的李源来不及多想,喊住那个转身离去的员工,脱下穿在身上的雨衣递给他,而自己却咬着牙关在淋水中梭完最后两个采面,等走出井来已浑身湿透。接连几个喷嚏作为重感冒的信号,把他送进医院,一治就是一个星期。 行囊变成百宝袋 随着矿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李队长的井下行囊也逐渐演变成了百宝袋。 2006年,K5煤层引进手镐落煤工艺替代了原始的手工落煤方式,掘进头的人工装碴也革新为耙斗装岩机出碴。设备多了,一些零配件的磨损报废也防不胜防。往往为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就耽搁生产几个小时。为及时解决这些因芝麻小事而影响生产的大事,李队长的行囊变重了,手镐、风锤、装碴机、煤电钻的零散配件沉甸甸地压在身上。偶有设备差件时,员工们都会守候在李队长的必经之路上,从他的行囊中找到补充。久而久之,大家都称李队长的行囊为“百宝袋”。 然而,“百宝袋”也有不遂人愿的时候。今个7月的一天,西大巷的风锤发生故障,打开一看,原来是撞针断了。当李队长翻遍了行囊都没有。他二话设说,转身就跑步出井,在机修房肛到撞针后赶到主大巷时,已是气喘吁吁,满身汗水。望着队长疲惫的样子,员工们甚是感动。生产得以尽快的恢复,李队长的脸上才有了舒心的微笑。 背负行囊磨炼品质 别看一个小小的行囊,装上物件也有10多斤。背一会没啥,天长日久却需要耐力和意志,让人的品质得到升华。 俗话说:“三天肩膀四天脚”。刚背上个行囊,李队长还真有点不适应。肩膀的酸痛、井下爬坡上坎的弯腰驼背,还真有些让人受不了。李队长却一声不吭,咬着牙关走过了适应期。去年6月那场重感冒之后,妻子劝他莫背这个累赘下井,他摇着头说,“我背不背这个行囊下井,对个人来说,都不关紧要,关键是员工离不开他。”就这样,无论是天晴下雨,还是身体欠佳,他与行囊都形影不离。就为这,李队长不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去洗补雨衣和搜集生产工具的零配件。两年多来,一直都未间断。他把自己对生产、安全的奉献,悄无声息地汇入生命的涓涓细流之中。正是由于天长日久的思想与耐力磨炼的持之以恒,李队长的意志和品行在朴素的实践中升华。突然间,笔者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五言绝句,就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