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不老情 |
|||
——访原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康志杰 |
|||
煤炭资讯网 | 2008-9-4 14:03:36领导访谈 | ||
作为宁夏煤炭开发建设的元老,高节、康志杰、孙昶、梁振、高亚材、孟以猛等这些响亮的名字至今还在煤炭系统传唱,作为又一代的煤炭子弟我没有见过他们,但我却常听到煤炭人说起他们开创煤炭事业的故事。 带着一种崇敬,带着解读宁夏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6月18日在合肥市我见到了——原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经理康志杰。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话声响亮,与康老的交流,让我不相信他已是88岁高龄了的老人了,我更惊讶他的记忆,回忆起往事他说出了很多细节上的事情。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石炭井、石嘴山两矿区都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情况下开发建设起来的,矿区的资源勘查都是靠两条腿走的,石嘴山矿区开发时还没有铁路,材料设备是用羊皮筏子从黄河上运送的。石炭井也没有路,材料设备运输都是人拉肩扛。大家住的都是地窑子,土坯房,一直到1978年才有了砖房。” “那时的大武口是一片荒沙地,到处是沙包,很是荒凉。大武口洗煤厂,西北煤机一、二、三厂等一批配套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公司水文勘查队在煤机厂进行水文勘查,大风把他们住的帐篷刮跑。有一次夜刮大风,我们去查看情况,打着手电筒什么也看不清楚走一夜,早上一看坏了,走到了山脚下,路走错了。” 30年前的往事,在康老的记忆里是这样的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说起来让康老一直洋溢着难以释怀的情怀。 为了开发西北煤炭资源,国家成立继华东煤炭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个直接接受煤炭部管理的国家直统的贺兰山煤炭公司,统一领导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5省区的煤矿建设。1965年康老由淮南市委副书记兼淮南矿务局局长,调任贺兰山煤炭公司经理。康老说,当时,石嘴山一、二矿,石炭井二矿已经基本建成开始生产。石炭井矿一、三、四矿,呼鲁斯太、汝箕沟两个矿区建设也全面展开。没有人员,煤炭部就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甘肃、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成建制调入2万多名干部职工,大家离别了家乡,告别了亲情,奔赴石嘴山参加煤炭工业建设建设。那时,石炭井是“有山没有树和草,风吹沙石跑”,山里出生的孩子没有见过真树,见的树就是书本中的。干部职工干劲大,没有什么星期天,也没有什么加班费,没有人想得起,也没有人提,就是一门心事的建设好矿区,给国家多出煤、出好煤,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煤炭。 1966年贺兰山煤炭公司从石炭井搬迁到大武口,1967年下年,受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的冲击,贺兰山公司瘫痪。 1968年下半年公司人员分流,10月自治区成立了煤炭工作领导小组,1972年自治区又成立了燃化局,康老任自治区燃料化工局局长。文革期间,矿区建设和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康老一边和造反派斗志斗勇,一边带领群众“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保证了矿区煤炭生产没有停,1968年底石嘴山和石炭井两矿区生产恢复,1969年完成了计划生产任务,调出煤炭600万吨。在燃化局工作期间,康老每年有大半年时间是在煤矿、煤机厂、煤炭基建公司进行调查研究,指导生产的,几乎没有在家过过年,各单位食堂里也没有桌椅板凳,吃饭就是一碗面条。 创业是艰难的,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在康老的回忆中,我深刻感受到那时矿区开发的艰难,更感受到了他们那种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力量。没有这些吃过苦、受过罪,奠定了宁夏煤炭工业发展基业的元老,就没有今天宁夏煤炭工业的大发展。今天大武口城市的基本框架就是康老等煤炭开发创业者规划的,绿化植树,建好了邮局、银行、派出所等房子石嘴山市才从石嘴山区搬到大武口的。从1965年到宁夏煤炭工作,到1981年2月调回安徽省,康老在宁夏煤炭工业的发展奋斗了16年,和宁夏、和煤炭、和煤炭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种情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爱,是一种牵挂,在见到前来看望他的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任怀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解梦林、煤炭工业局原副局长陈登海、神宁集团公司顾问陈恕时,康老的第一句话就是关切地问,汝箕沟矿区的火灭了没有。听到陈恕介绍宁夏煤炭工业现在跨越式发展,走出集团化、规模化之路时,康老开心的笑了。康老说,宁夏煤炭工业发展走过的是艰苦奋斗,从无到有、有小到大、有土到洋、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今非昔比,一代更比一代强,今天的神宁集团班子很能干,发展思路对头,规划也很宏伟,非常鼓舞人心,你们肯定能干好,宁夏煤炭工业前途光辉、大有希望,祝愿宁夏煤炭工业的明天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