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杨建业的家很容易。国庆期间,从姨姨范亭中学北京校友通讯录的电话本上留的电话打去,她的爱人很客气,说他刚刚离家去上海开会。得知我是老家来的又住在京西南时,告诉我:“从我家门口倒一次车就可,他两天后回来”。两天后早上预约,已回,杨局长得知我来自故乡:“很高兴我看他,着急地问:‘何时能来?”我说:“明天九点吧,您刚下飞机,下午先休息吧!”
次日上午八点半。在方庄小区一栋12层的寓所里,精干利索的他看起来根本不像六十多岁,拉开门,热情地请我进家。客厅里挂着他和老乡付全有将军等许多中央首长的合影照片。这就是长期在中央主要首长身边工作的著名的传记文学记者,原国务院新闻办六局杨建业局长、现联络着全国五千多会员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延河之子 ---李鹏传》、《马寅初传》、《姚雪垠传》、《风云人物采访集》的国际名人。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他是那样的朴素、鲜活、清新乃至亲切。
我问道:“您常回老家吗?。杨局长说:“去年回过,是于幼军省长原来我在香港工作时,关系很好。去年,一再邀请,回了一趟山西,不过晋北多年了没去。”
杨建业先生简历我很熟习,山西原平人,范亭中学毕业,北大中文系和外交学院外语和国际关系高才生,在北大毕业前夕,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召集五名北京市的大学生代表座谈。倾听大家对市委工作的意见。他作为北大选出的代表,直面国家高级干部,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书记留下很深的影响。
毕业后,外交部将他送到陈毅元帅当院长的外交学院读研,文革中因此被定为“修正主义的苗子”受诬多年。 1979年五届二次人大会议前夕。在新华社供职的他领导派他去采访马寅初先生。并要求他写出一篇包括他当时对人口理论的看法的消息在会议期间见报。他前后五次采访均被拒绝,当时马老已98岁在北京医院住院看病,头脑却非常清楚。也能看点东西,能讲话,就是不见他。最后一次,他的家人,提出一些条件,要求组织上为他落实政策、公开平反恢复名誉。
作为记者,他深知公开报道已不可能了,他只能向党中央写内参反映情况。这样一来,他的压力很大。批判马老的人口论是毛泽东定的案。在当时是禁区。特别是两个凡是思想还在甚噐尘上。这个时候,给马平反就意味着给毛主席定错误一样。
在进与退的道路上,他反复地思索决择。他想过续范亭将军南京中山陵切腹的慷慨雄歌,想过工作多少年来长期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使命。最终使他拿定决心。他先后看了20年前全国各地报刊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几百篇文章,以及马反批判的声明和文章,还到北大、教育部、统战部、组织部和全国政协等单位深入调查研究,几乎找到所有应找的人,看了所有应该看的资料。
最终,他冒人生之大祸,秉人性之无私,写了一篇《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的内参。
6月21日,新华社将这篇内参送到中南海,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中纪委第一副书记的陈云,以及中央领导人胡耀邦、宋任穷阅后,当天就在上面作了批示,同意平反,并指示要尽快研究具体落实工作。九月,党中央就为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公开恢复名誉。
1985年,杨建业的第一部大部头长篇传记文学《马寅初传》首先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学双月刊上连载。
1986年9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为该书题写书名,并题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于己于1987年1992年全文连播两次。1991年被由北京外文版译为英文出版,向全世界发行。1991年被评为“东方杯”中国纪实文学优秀作品。之后,杨建业的传记文学似江河之水一泻千里而不可收拾。
《延河之子---李鹏》、是他在首长身边工作之余的心血之作,《黄昆传》是对科学家的一次深层次探密。《风云人物采访集》是他对几十位政要、名人的辛勤耕耘。《姚雪垠传》是他集23年心血成就的一本世纪之作。
近千万字的涉及文学、通讯两个领域的文字,大都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作为一位政治家、新闻官、社会活动家奠定了他在中南海里的笔杆子地位。他也因此长期在重要领导身边任秘书。党和政府对他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1993年国务院为表扬他对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起发给他终身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2005年为纪念陈云诞辰一百周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与党风廉政建设》。该片第二集“拨乱反正”中记述了陈云冲破重重阻力;领导中纪委为马寅初平反一事。杨建业作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也多次接受联合摄制组的采访,最后被录入电视片,载入史册。他的爱人魏穆紫作为人民日教出版社的副编审。这位学识丰富、待人和气、贤惠温柔的女性,为杨建业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大凡从事文字的人尤其从事文学的人深有体会其中成功的背后有个默默无闻的爱人在奉献一生。
作为记者,建业先生不写百年以前的事,不写活人看不到的事。他的传记没有学者之传的古风和古战场的况味遗韵,没有自传作家的激情与漫忆,没有那些资料不够、虚构和幻想来补的猜臆,基本上是他直接采访得来的, 把许多历史资料与现场反映糅合在一起,他一个职业的、终身的“老记”,用他的生命、汗水、心智去烘托他的主人公,尽可能地书写他的“新闻报道集子或历史文献”,尽量不去招摇自己的才、学、胆、识。马寅初是幸运的,姚雪垠也是幸运的,杜甫、曹雪芹死了好多年,才有人知道他们是一个伟大不朽的诗人或作家。马老、姚老他们,都因为有了杨建业的如此“牺牲”,才获得这等幸运。 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历史负责态度,他在书中牺牲了自己,在书外却成就了自我;牺牲得越多,成就得就越充分。当杨局长听说我这个小老乡也喜欢写名人通讯时,采访了不少山西籍将军和部长时,他说到:“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做时代的传播者、社会脚步的讴歌者、历史前进的前进者。
从杨建业的寓所出来,他一直把我送到一楼,我说道:“明年,我和老乡们邀请您来朔州看看吧,这几年朔州变化很大,希望您一定能来,杨局长满口答应。”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又有何大作奉献给读者呢?当初位高显赫,身居中南海国家主要领导人秘书时门庭若市,如今卸任回家,世态炎凉,又有谁愿意和一个离开政坛五年之久的领导身边的人来往呢?不过杨先生的作品和名气并不是靠便利条件得来的,那是他一生勤政奋斗的结果。
{作者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部长}
本网北京办事处 阎丽生本网特约记者:阎丽生 |
编 辑:徐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