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鑫:衣食住行话改革 |
|||
煤炭资讯网 | 2008-9-2 11:15:58散文荟萃 | ||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煤机公司
中国有句老话叫: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不难看出这七件事中有六件离不开“吃”,这也表明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对于温饱的关注程度——“民以食为天”嘛。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公的南巡讲话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巨大解放、创业的激情得以充分释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吃”已不再是“天”字号问题,“吃了吗”亦非是人们见面时习惯性的客套话。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精神追求的丰富多彩,时时处处无不昭示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姑且说说我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吧。 先从“食”说起。回想那个吃“大锅饭”、入人民公社的“大跃进”时代,特别是六十年代初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低标准”时期,吃顿饱饭成为时人的一种奢望。“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常言道”或许就镌刻着那个“大炼钢铁”时代的印记。 记得儿时遇到下雨天,没法出去玩儿,我们常常对着窗外的雨幕不住地喊:“老天爷别下雨,我蒸锅馒头都给你”。这句通俗而幼稚的“顺口溜”至今记忆犹新,它形象地反映了那时一锅白面馒头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在十年动乱、政治挂帅时期,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错误思潮影响下,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一九七八年的冬季,中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桩桩错误,彻底扭转了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从此,共和国驶上了改革的快车道;“改革开放”变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解决温饱”成为了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于吃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为了应酬、社交的需要,或干脆一家人出去吃,为了省事,图个方便。过去偶尔下个馆子,打个牙祭,被称之为开荤;如今,吆五喝六到外面撮一顿,已习以为常。过去的大食堂已成为了“古董”,代之以饭店、招待所。饭店的名称更是百家争艳,花样繁多:什么食府、粥店、饺子城,什么鱼馆、山庄、大酒店,什么羊汤、肥牛、美食园,什么烧烤、火锅、海鲜城,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眼花涎垂。代表西式美食的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包等快餐店纷至沓来,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中国的大中城市,使得寻常百姓不出国门就可享受到西式美味。仅我市贵和购物中心广场,相隔十几米就有肯德基、麦当劳两家“对头”竞相叫卖;再看那加州步行街,关于吃的“名堂”更是种类繁多。 在吃饱的同时人们更关注的是吃好、吃得健康。于是,过去作为充饥的粗粮、野菜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时下酒楼、宾馆招待食客的“美味佳肴”。健康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也应运而生,大行其道。至于酒水,更是琳琅满目,什么白酒、啤酒、保健酒,什么干红、香槟、白兰地,什么国酒、洋酒、起泡酒,什么果汁、可乐、咖啡、茶饮品,让人眼花欲醉。还有与酒“不分家”且“有害健康的”并为国库创收最多的烟的名目,较之其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价格之高令人咂舌,其包装之精美、印制之考究,堪比“国家名片”邮票。它虽不属于食品之列,但毕竟被瘾君子们乐此不疲地“吞云吐雾”,而且国家还有个烟草专卖局对其专控,故而提此一笔。 解决了吃的问题,国人对于穿着则更讲究了。俗话说得好:“人是衣服马是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曾被苏联老大哥讥讽为“俩人穿一条裤子”的年代,人们对穿着的要求只能是蔽体而已;试想一个食不果腹、吃上顿没下顿的人,哪来的心思用在穿上呢。 从“抗美援朝”、“备战备荒”和“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对于穿衣带帽的印象可以说是相当深刻的。那时的服装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单调统一。除了灰白,就是蓝绿,至于样式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列宁服、中山装、围脖和纱巾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流行时尚。此外,衣裤上的补丁也是那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时代特有的烙印。那时的人们,对于“国防绿”的仰慕是如今崇尚“皮尔•卡丹”等名牌的“80后”们难以想象的。作为6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回想儿时的第一次穿军装、戴军帽(均是父亲穿戴过的军装改的)、手握红缨枪的情景,恍然如昨,那个庄严劲、骄傲劲就甭提了。遗憾的是父亲的军功章和军腰带在同小伙伴们“玩冲锋”时给弄丢了。害得我好几天寝食不安。至今回想起来,仍感遗憾。 如今则不同了。当你走在大街上,服装店是一个挨着一个,比肩竞夺人们的眼球。人们的穿着更是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争奇斗艳。有西服、唐装、休闲装,有T恤、迷彩、运动装,有风衣、皮衣、羽绒服,有短裤、长衫、连衣裙,有夹克、牛仔、美体衣,等等,应有尽有。一条大街就像一个流动的T台,又像一个飘动的风景线,可谓“乱花飞渐迷人眼”之感,处处展示着人们追求个性时尚的风情,时时体现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自由、开放与包容。偶尔看见穿着补丁的年轻人,你大可不必和老一辈相提并论,过去的“补丁”意味着贫穷与朴素,而今的“补丁”则代表了一种时尚。正可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大可不必“以貌取人”。但如今却演变出了“以‘领’取人”情形。在职场,人们已习惯了用“领子”的颜色来划分不同的人群,诠释着职业的新概念,于是,金领、白领、粉领、灰领、蓝领等代表不同的阶层,在职场各领风骚。总之,过去那种家里屋外一身衣的历史已变成了久远的记忆。 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衣食无忧之后,更关注的乃“住”和“行”。具体说就是“房子”和“车子”。 先说“房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那个蹉跎岁月里,人们在憧憬共产主义美好生活时,往往用一句很形象的“顺口溜”来形容,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仿佛住上了楼房,用上电灯、电话,就是最好不过的理想生活了。如果按此标准来衡量,“英特那雄纳尔”恐怕早已实现了。住上楼房对于那时的人们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从1978年冬季的拨乱反正,到1992年春天的东风吹暖,由邓小平掀起的这两次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更新,使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羁绊相继被拆除。特别是邓公南巡讲话以后,神州大地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江南北仿佛一夜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人们在埋怨街道常常被“开膛破肚”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三通”所带来的方便和温馨。一时间,老城、新区、开发区,交相辉映,旧城、小区、别墅区,此起彼伏,单套、双层、小高层,错落有致;几年的光景,人们便纷纷告别了棚户、平房、筒子楼,住上了的宽敞明亮的通电、通气、通暖的楼房。电灯、电话自不必提,有的还用上了宽带和数字电视,网上购物已成为足不出户的现实。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我市的各类生活小区遍地开花,竞相比大、比高、比阔、比美。销售很是火爆,有的高档小区曾出现通宵排队领取预订房号的场面。这一切的一切,使人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买套百十平米的房产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坐拥二三百平米的别墅对于高收入的金领、灰领、白领更是唾手可得。 关于“车子”,手头有个资料:北京每月汽车购买量净增6万辆,尽管进京的大路修了四环、五环到六环,堵车仍然是市民头疼的事;“堵并快乐着”成为车友们的黑色幽默,为此,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堵”友联盟。可见“堵”之厉害。其实,堵车,不仅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通病,也是许多中小城市的难题。在专家们喋喋不休地争论“家轿”“公交”孰优孰先的时候,“家轿”已然开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试想如果没有汶河大道的疏导,我们莱城的交通恐怕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顺畅。据悉,莱芜每天的轿车净增量达30多辆。如果按此趋势发展下去,莱芜的堵车现象很快会成为进行时。这也反映了当今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家轿”。“考驾照了吗”正在代替“上网了吗”而成为新的“见面语”。 如今,个人购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对于车位的“争夺”却成了烦心事,先入的占尽先机,后来者只能为有限的车位而发愁。这也算是“成长的烦恼”吧。在公交车、出租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十分便利的情况下,人们购买私家车已不仅仅是把它当成代步工具,还有一种气派、显贵的成分在里面。不管你开豪华的奔驰,还是甲克虫式的QQ,只要你手握方向盘,在马路上奔驰起来,那种有车的感觉无疑是最大的惬意和满足。 而这种巨变不过弹指二三十载。 回想上世纪80年代初,马路上除了“解放”、“吉普”和为数不多的长途客车外,看不到别样的车辆(马车除外)。骑着一辆“大金鹿”或是“飞鸽”牌的自行车,那感觉比现在开轿子还令人兴奋,让人羡慕。如今的“大金鹿”、“飞鸽”已成为了“古董”,代之以功能各异的摩托车、轻便快捷的电动车和花样繁多的自行车。轿车的名目和款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从前,只能从电影里才能看得到的世界明车,转眼间便纷纷开到了国门内,什么奔驰、宝马、林肯、法拉利、凯迪拉克、劳斯莱斯,等等,不经意间就会在大街上与其际会;至于挂着“洋头”的国产车或是“纯种”国产车,更是随处可见。伴随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汽车文化应运而生、大行其道,并引申出了车友俱乐部、汽车美容、自驾游、“拼车族”等“车言车语”新名词。 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巨大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 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30年,我们伴随着共和国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30年,我们由贫穷到温饱、富裕,由懵懂到成熟、自信,由弱小到茁壮、强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为此,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一双勤奋的手,为祖国的辉煌明天,为我们美丽的家乡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