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烛 之 光 | |||
——记山东淄矿埠村煤矿退休教师郑云岫 | |||
煤炭资讯网 | 2008-9-10 9:56:36 人物展示 | ||
作报告、写文章、做义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会场上有声,甘作点亮矿区的“红烛”。他就是山东淄矿埠村煤矿退休干部、矿中学原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郑云岫。
痴心,春风化雨润心田
有着38年教龄的郑云岫今年已77岁高龄。退休前,虽然担负着繁杂的学校管理工作,但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用他中学高级教师(相当 1991年退休以后,郑云岫一直在思索,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继续为矿区多干些事情。他认为,百年淄矿要基业长青,希望在于年轻人。为此,他把关心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一个鲜红的中国结曾见证了郑云岫的育人事。一次,他和山东艺术学院的矿区子弟生交谈,发现这位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不起兴趣。郑云岫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人生体会,用朴实无华的道理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社会上一些人包括大人物在内犯错误,无一例外不是‘三观’出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好比是一座灯塔,即使看起来再遥远,也会引领人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这名大学生经过几天的思索,再次找到郑云岫,颇有感慨地说:“ “听郑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许多人这样评价。郑云岫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师者的职责,十分关心矿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他最喜欢和青少年交朋友、谈心,把关心青少年思想和政治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作报告,还是闲谈交心,他都会以不同年代人群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做思想工作。许多爱国英雄、仁人志士的事迹都被他用来激励青少年选好人生的座标,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他和矿区一名子弟谈到在校生入党问题时,这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入党愿望,但他对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有时对入党的信念发生动摇。郑云岫就从身边的一些模范党员谈起,讲故事、打比喻,化解了这名学生的疑虑,使他认识到“主流和支流、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最终坚定了入党的信心。三年后,这名学生本科毕业时,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第一时间向郑云岫报喜。此时,郑云岫像自己当年入党时那样高兴和激动。 受过郑云岫教导的有学生、有工人,有大人、有小孩,凡是受他“点化”过的没有不称道的。其中一些人,虽受过他严厉的批抨,却还记着他的好。现已是埠村煤矿小学校长的马勇一辈子都忘不了“去得最早、挨批最惨”的那件事。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大雨天,时为学校党支部书记的郑云岫召集党员进行“党课”学习。马勇第一个来到学习室,一看里面没人,以为大家不会来了,就去干别的事情。过了一会,不放心的他回到学习室一看,参加学习的人员只差他了。郑云岫二话没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猛批。为此,马勇挨了“恩师”平生最惨的一次训,事后还作了深刻的检讨。对于挨批一事,马勇一直记在心间,在以后的组织活动中,他不敢有半点马虎。谈起这些,马勇深情地说:“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书记教导之功大于我父亲。” 把心交给矿区,把爱撒向矿区。为了青工的成长成才,郑云岫可没少下工夫。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他参加了由矿党委组织的宣讲团,并撰写了《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传家宝》的演讲稿,先后到二井、三井进行了多场巡回报告。演讲前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他要求自己全文背诵,脱稿演讲。大热天里,七十多岁的老人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天,背诵稿子。这可把老伴心疼坏了,但再劝也没用。“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不能丢,形势好了也不能丢。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传家宝……”这些振奋人心的话语,被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传播出去后,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鼓舞。先进性教育结束后,他被集团公司评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党员”。 做青少年的知心人,做青少年的引路人。郑云岫常和青少年们接触,与他们成为忘年交。电厂青工靳先玲忘不了“
恒心,学海无涯乐作舟
退休后,郑云岫对学习抓得更紧了。有人和郑云岫开玩笑:“都退休了,还学什么?!老师还没当够啊?”听到这些,他总是报之以微笑。郑云岫认为,学习应是人生的第一需要。退休前,工作忙,学习时间相对少。现在退休了,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 郑云岫如饥似渴地学习,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要和青年人接触,教他们学好,就得有“平等对话权”。“不紧扣时代脉搏,不与时俱进,不及时‘充电’,如何了解一个时代青年人的所思所想?!”郑云岫常说,“给人讲道理,要能说上个二、三、四来。自己没有一桶水,如何给别人捧出一碗水!”所以,他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需要和一种享受。 为了督促和激励自己勤奋学习,郑云岫特意写了“莫道黄昏夕阳晚,皓首苦读正逢时”的勉联,压在书桌玻璃板下告诫自己。他在生活上很简朴,但在学习投入上却十分大方。每年他都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订阅《齐鲁晚报》、《文萃报》、《老年学习生活》、《知识文库》、《小小说》、《演讲与口才》等报刊,汲取知识的营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郑云岫的学习信条。他干了38年教师,却做了一辈子学生,学习起来一丝不苟、认真至极。从退休到现在,他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个人习作已达十几万字。对于一些具有史料性的文章和作品,他都及时剪下来贴在本子上。《领袖珍闻》、《历史揭密》、《文学集锦》、《重要时事》、《科学信息》、《体育美术欣赏》等剪报已有厚厚的16大本。为了便于查询资料,细心的他还给每个本子加上了目录。这些本子不仅是他的宝贵精神食粮,还成了一些青少年争相借阅、爱不释手的读物。他的小孙女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翻阅他的剪报本,成为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为了系统地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郑云岫在75岁高龄时报名参加了河北当代文学院专科学习。历经两年刻苦努力,他2008年圆满完成了学业。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写的作业还被选登在学院校刊《读写指南》上,这是他们那一界学员唯一一篇上校刊的作品。 有人说,人过四十不学艺。郑云岫可不这么认为,他说:“时代在前进,要想不落后,就要用学习与时代共振,用学习紧跟时代大潮。”一次,他听说现代人不懂电脑就是新文盲。于是,他又向这个“神秘而又神奇”的领域探索。从练打字到轻松用电脑编辑文稿,从发电子邮件到建立自己的博客,他那谦虚好学的样子就像一名小学生。现在他的电脑水平连他上大学的孙女都很佩服,成了他的“粉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与年轻人在一起,郑云岫常常用这些话语劝告他们珍惜时间多学习。 一些老同志也用“年龄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还整天学啥”的话语劝告他,听后他会认真告诉对方:“学习,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党章规定,加强学习是党员的义务。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学习看作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事,而应把它提高到是否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的高度来认识。”这些话让好心劝他的人很无奈,也很受启发。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学习在有些人眼里是很累的活儿,对郑云岫来说,却是一种乐趣。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不断学习,感到越活越有精神,生活也非常充实。” 由于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郑云岫在写作上成绩斐然。这些年来,他写出的散文、诗词、格言、小说、童话、文艺等50余篇习作,刊登在《中国煤炭报》、《国际气功报》、《文萃报》、《老年学习生活》、《老年大学报》等报刊上,其中许多作品还获不同类型的奖项。更可喜的是,郑云岫把退休以来所写的六万余字的各种文体的作品,编辑成《习作集》付印出版,慷慨送给广大青年人,供他们研读借鉴。
爱心,义工精神照矿区
送人玫瑰,手有留香。2007年3月份,矿上开展义工活动。郑云岫积极报名参加。他觉得:“义工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更好地升华人的价值。尤其是对于离、退休人员,义工活动有利于续写大好人生。”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郑云岫头戴小红帽,项挂义工牌,与其他同志一起,执行矿区安全巡逻的任务。有人和他开玩笑说:“ 今年5月12日,矿区义工开展清除公园内杂草和垃圾活动,当时郑云岫高血压正在发作,老伴心疼他不让去。他说:“不要紧,和大伙在一起说说笑笑,高高兴兴干点活,血压就会降下来。”说完,拿起镰刀和编织袋就迈出家门。老伴见拦不住他,赶快追了出去,干脆也加入到了义工行列。大伙都说:“还是 在参加集体活动的同时,他还坚持做好经常性的个人义工服务。矿区一位离休老干部的遗属身体多病,行动不便。郑云岫得知后,便主动帮她每月领取抚恤金、代交水电费。有时他看到一些身体不好的老人到锅炉房提水,便主动帮忙,接过暖瓶,把开水打好,一直送老人回家。一个近80岁的义工照顾另一个同龄的老人,让许多人感慨不已。一些不是义工的人也开始向他学习,主动帮助别人。 郑云岫还自觉担负起了社区花园的义务监管员。有些小孩乱折树木,乱踩草坪,乱摘花朵。一旦发现,他就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时间一长,损坏花草树木的越来越少了,他交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见了面,小朋友不是亲切地喊他“郑爷爷”,有时大声喊“郑姥爷。”对此,郑云岫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为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矿区精神文明传播,郑云岫主动担当起矿党委主办的《梅香》杂志的编辑。在协助主编阅稿、审稿的同时,他还积极带头撰稿,现已在《梅香》发表30多篇文章。他觉得通过文学作品与年轻人共勉,是一份荣幸,是一份欣慰。 当笔者问“郑老到底为什么愿意付出这么多”时,郑云岫用自己的一首短诗作回答:人生如梦几时醒/丝丝银发方若明/酸甜苦辣任它去/日月星辰伴我行/老骥伏枥不言衰/为民奉献永不停/求得人生价值在/何须谋取利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