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爱:45岁毛泽东与24岁江青结婚内幕 |
|||
煤炭资讯网 | 2008-8-4 14:27:43社会扫描 | ||
1937年从上海奔赴延安的江青,象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是怀着一腔热情踏上延安这片热土的。当时的延安,生活环境异常艰苦,斗争形势也很严峻,到了延安受不了苦又离开的人很多,江青能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 江青能吸引毛泽东的目光,一方面是由于她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时的延安,她确实比较出众。当时的江青,头发乌黑、眼睛大而有神。她京戏唱得很好,在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环境中很受欢迎。江青的字写得也很好,特别是楷书更为出色。她还会织毛衣、剪裁衣服,并做得漂亮而合体。 也许是江青让毛泽东感到清新,因贺子珍出走而受伤的心得到了慰籍,毛泽东终于开始把眼光集中到江青身上。 1938年11月,45岁的毛泽东和24岁的江青结婚了。 毛泽东、江青两人的婚姻生活最初是幸福的。江青比较懂得毛泽东的爱好,毛泽东喜食辣椒,江青便会让窑洞飘满辣椒味;毛泽东喜欢京戏,江青就给毛泽东放唱片……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江青履行了一个妻子应有的职责。 由于历史因素,再加上自身的个性,出身演员的江青后来却错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又扮演了反面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印记。但历史终究不能假设。江青也终于得到了历史公正的裁判。 蓝苹到延安后,觉得自己必须依靠一座大山。于是,她想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近毛泽东。一次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要到延安城东边桥儿沟的中央党校作报告。蓝苹早早地来到会堂,找了一个前排的位子。她想,一定要坐在显眼露脸的地方,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当毛泽东出现在台上时,蓝苹为了表现自己,在学员们鼓掌欢迎毛泽东作报告时,她故意先对讲台上的毛泽东招招手,然后再拍手。她清楚地知道,她这样做能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听报告时,她一会儿似乎在认真地听报告,一会儿又像是在思考报告的内容;有时急速记笔记,有时又以手支颚,偏着头仰看台上的毛泽东。 台上的毛泽东,的确注意到了蓝苹。但他只觉得她是个活泼的姑娘,没有想更多的别的问题。 两个钟头的报告结束后,晚上,全校分班讨论,蓝苹是十二班的学员,当夜,蓝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谈了对毛泽东的印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还诉说自己理论水平太差,必须当面求教。 第二天,蓝苹就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毛泽东正在紧张地批阅文件。蓝苹第一次到访时间极短,不可能在毛泽东心海里掀起巨大波澜,但确实为以后两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至少,毛泽东并不反对江青的不请自邀。 《江青正传》的美国作者特里尔谈到这一点时说: “如果毛泽东在1938年春这一天同蓝苹谈了话,那就是他的意愿。蓝苹固然是个胆大的姑娘,她经常直闯男同志宿舍,但毛泽东的住房不是公共汽车站,这是延安人所共知的。那里有毛瑟枪严加把守。”罗斯·特里尔:《江青正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110页。 有了第一次接触,蓝苹心底有了数。 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两人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见了几次面,一起谈工作、谈戏剧、谈学习。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渐渐爱上了蓝苹这个年轻、聪明、热情、大胆并且美丽的姑娘。所以,不仅仅是普通女子蓝苹选取了毛泽东,也是这座小城最有威望的毛泽东,在孤单的时候选取了蓝苹。 1938年8月,蓝苹接到调令,从鲁艺转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附近,任军委档案秘书。蓝苹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她的“大山”。 蓝苹在追求毛泽东时,还拉上了山东老乡、自己小时候的老师康生。康生当时刚从苏联回国,在延安中央情报部担任领导工作。他对蓝苹的历史了如指掌,但他却为蓝苹作了“保驾”。 中共六中全会后,毛泽东和蓝苹感情日深,书信往来频繁,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感情泥塘中。而毛泽东对蓝苹来延安工作之前的历史不清楚,因此,毛泽东就请情报部门调查蓝苹的历史。后来的驻苏大使,当时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人刘晓发电答复说,她被怀疑是国民党秘密代理人,因为她曾被逮捕,历史上有不清楚的地方。是康生在紧要关头向毛泽东打了保票,出具了书面证明:“经调查,江青同志政治上无问题,其历史清白。” 证明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又就与江青的结合请示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处以多数通过同意他们结合。 第一,不准江青参政; 第二,不准江青抛头露面; 第三,要好好照顾毛泽东的生活。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第386页。 1938年11月底,毛泽东从凤凰山迁到杨家岭,与江青正式结婚。 此前,为了纪念蓝苹的新生活,毛泽东和蓝苹研究取一个新名字。蓝苹选择了江青。因为中国有句古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显然,此时的江青已非彼时的蓝苹,江青自然要胜过蓝苹。而这个名字,对于毛泽东这位喜欢挑战的人来说,也能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