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兵”归来 |
|||
煤炭资讯网 | 2008-7-5 6:59:37小说、故事、杂文 | ||
作者单位:陕煤化澄合煤业二矿公司 三叔下了几次决心才决定来陕西看父亲的。父亲说三叔早在70年代初期因为受不了煤矿的落后和艰苦回到了老家继续务农。 三叔在县城九路口开始怀疑走错了地方,生硬的内蒙话惹得交警满头大汗,一句也听不懂,一句也没有帮上忙。看到我和父亲来接他,这才痛快的喝了口水笑着坐上了TAXI。 平展开阔的柏油路上,三叔激动得有些结巴“变变,变化太大了,变化太大了”。我感受不出他此时的心态,一路的感慨与眼泪告诉我当年一定很艰苦也很落后。 “这是咱矿务局前些年自己修的公路,通到各个矿,为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现在到县城最多20分钟”父亲的口吻很欣慰,三叔盯着窗外不知所措。 晚饭后,陪三叔四处转,很多平常的事情却令他兴奋无比,每到一处他都会努力地回忆从前。 “这里以前是土房和平窑,这里以前是生产队,这里以前是乱草滩,这里从前是条大沟………。”诸多的从前把父亲也带回了从前。 “是啊,30年的变化太大了。从前的平窑变成现在的“文明社区”,从前的生产队变成了休闲娱乐广场,从前的乱草滩建成工人体育场,从前的那条大沟已被填平,由‘蒸汽’时代已演变成如今的“内燃机,局里在县城为我们建造了‘安居工程’不久我们要住到城里了……” “哥哥,煤矿现在效益好了,矿上的人好像比从前少了很多?”不解的三叔望着井口不停的天轮。 父亲看着我笑。 “三叔,前些年煤矿在最困难的时期,一部分人下海去淘金,一部分人和您一样离开这里。为了适应新形势,扭转被动局面,全局开展了”减人提效益,科技求发展”的办法,减削了多余岗位,定岗定员,打破旱涝保丰收的“大锅饭”机制,树立企业核心理念。尤其是近几年,全局开展质量标准化,逐步实现“井下像工厂、地面像花园”的和谐模式。现在的井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采煤、掘进,地面也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环境。煤矿建设上了新高点,最受益的还是职工群众和周边的农民…..。”三叔对我的话很惊讶。 几天里,三叔转遍了整个矿区,也被老乡们请便了馆子,他除了感慨就是感慨。 那晚午夜,三叔肚子疼得厉害,满头的汗珠“哗哗”的流。6788888的铃声响后的半个小时,三叔被送到了局“中心医院”。一周后,“胆结石”手术留下的三个小孔基本痊愈。 三叔要回家了,那夜和父亲聊得很晚。 “转了好多天,也经历了许多事,从前的艰苦时代好像一场梦,现如今的煤矿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亲眼看让人不敢相信。效益好了、面貌好了、工人的生活好了。”三叔还是感慨。对于从70年代离开煤矿,30年后再回到煤矿的三叔来说,这里除了有他残留的回忆外更多的还是对这里新的认识、大的惊喜和无言的遗憾。 烟蒂上的烟灰结得好长。父亲在沉默,回忆着30年的煤海生涯,述说着煤矿改革开放30年的磨砺,见证着煤矿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