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奇随笔:说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6) |
|||
煤炭资讯网 | 2008-7-31 8:45:41散文荟萃 | ||
那么观世音菩萨怎的又“观自在”了呢,他“观”的那个“自在”的“行深”功夫到底是甚?今天俺们试着来说说这个问题。 鸠摩罗什译的就是“观世音”,取的是“耳根圆通”法门好生了得且能对劳苦大众“寻声救苦”之意,这也是有依据的。但一般来说,相对玄奘法师之所译,鸠摩罗什的经文译本文学意味很是了得,文笔煞为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满口余香。“文学意味”这个东西俺们可不能小看了,感性的味道很浓,理性的东西又全在里面,影响力一般来说在不知不觉间就充分发挥了,所以俺们经常听到一些研究文学的人开口便说,文学这东西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什么什么的,比如“观世音”这名字比“观自在”这名字在俺们中国更为流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嘛,所以俺就先解“观世音”再解“观自在”嘛。但他绝不是胡乱发挥,而是对经文“深解义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从而绝不会跑偏的,所以他圆寂之前发誓说,如若他所译的经文没有达意,则他的舌根也会被火化而为灰,结果呢,当然他的舌根完好无损,这便是奇迹的示相也,真个让俺亲自崇拜。俺之“说说《心经》”,虽然有心不是“戏说”,但却绝不敢称为“正说”,虽然俺也想如此舌根完好无损,但俺就亲自不敢如他一般发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学识不够,理解不够,说到底是功德不够,福慧不足,难于乘上“般若”这条度俺到彼岸的船,也就是说,俺还是亲自甚为心虚而不得不谦虚些嘛。 相对鸠摩罗什之所译,玄奘法师的经文译本更为直接切入义理,比如这个“观自在”,在这个《心经》里,梵文的原字,基本就是这个意思,甚意思呢,就是观音大士以他的大慈大悲,恒常地观视众生,不仅自己已得解脱而自在,而且亦能让众生解脱而成就自在。那么他到底是用眼观还是用耳观呢,这里面话头大的很,俺们这里现在只要知道他因“耳根圆通”而能“寻声救苦”即可了。 现在来结合俺的理解,俺们来看看这个“观”。 俺们中国的文字就是了得,象形的字就是一幅画,会意的字就是一首诗,通假的字就是能够变通而圆融无碍,如此描述,估计朋友们皆会同意,俺就不亲自举例子了,单看这个“观”,俺也不管说文解字怎的解它的来龙去脉或者解它意思的,现在是俺亲自解它,就用俺的方法,这个不能怪俺。 “观”者,从“又”从“见”。比如俺们在生活中对一个人说,“咦?又见到你了”,那就是不止见一回嘛,也就是说,俺们不能对所“观”的东西擦肩而过就完事了,对于生活,俺们不能像走在大街上,只有见到美女或帅哥才回眸,而且回眸以后还“深深深凝”,再然后还要深呼吸一下那个“淡淡淡香”,再然后还要去感叹“擦肩而过”这个词真个让人好生遗憾,如此这般,不管那美女或帅哥值不值得你的心跟在后面跑,但你的心就早已经跟着美女或帅哥跑了,哈哈,“缘聚内摇,趣外奔逸”了呗,于是乎,神不守舍矣,也就是不能像老子他老人家所教诲的“载营魄抱一”了,更不谈“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了,那内心的一潭水早就有鸭子在里面瞎扑腾了,还怎的如朱老夫子那般“半亩方塘一鉴开,水光云影共徘徊”呢,如此,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要义,你就会丢下来的。所以这个“观”字么,非常重要啊。 俺们来看与“观”字经常组合在一起的两个词语,一者,“观察”,甚是“观察”呢,细细地看呗,左看右看、上看上看,内看外看,恐怕还不够,还得分析,二者“观照”,甚是“观照”呢,也就是跳看来开,比如“俺们看见太阳照着大地”,俺们为甚不能换成“俺们照见太阳看着大地”呢,因为太阳高高在上,一切尽在它的眼中也,而且还是那么自始至终发光发热地“照”着大地。既细致微妙地看又跳开来全面地看到,这个就可以勉强地比着菩萨的“观”。所谓“孤月高悬,光呑万象”也正是这个意思,因为俺们还不到菩萨境界,菩萨心里热乎乎地“观”着一切,不会失去分寸的,而俺们凡人不一样了,所以还得先冷静些个,所以可先学月亮,清清明明地跳开来,冷冷静静地“观”着一切,历历在目而历历分明,然后该做甚、不该做甚,心里就清楚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玻璃窗上的无头苍蝇这东西大家可能都看到过的,那真个是“自已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其实自己无时不在处处碰壁”,这个比喻有些个不太让人好受,但俺们凡人当中,的确又有很多人真个是如此啊,处处都觉得自己对,而别人看起来却很可笑,可悲的是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 俺们再来看看,俺们的古代先哲们是怎么“观”的。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的开篇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的这个“观”,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如此“观”来,能不“自在”么?所以在他个这五千言里之后的篇幅里,很多事情都看的很通透。 孔子在他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里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也是他“观”的结果,视觉也是非常之大,并且也是看到其中的种种变化之过程,所以他得出结论,“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个“成位乎其中”是不是“自在”?当然是“自在”。不过也有的人“考据”的结果说此易经里的系传未必是孔子所作,那也没关系,反正是俺们的古人说的,俺们这里不是作考据,而是顺手把这些文化成果拿来作一比较或者干脆就是来用它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字。 再说,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的话,一般来说那是没有疑义的了吧,孔夫子也和释尊一样,在具体的教化中,往往更多地去关心“人”的内心的“和谐”,俺们也不必费劲去多找,只提一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那句“吾日三省吾身”,这个“省”字,是不是对自己的“反观”?是不是要跳开来看自己的对和错?当然是的。孔门之下这样体悟的句子那是非常之多的,比如他的弟子曾子的“致知在格物”和“慎独”,这个“致知”和“格物”说起来很麻烦,且放下不说了,但“慎独”,大家都知道,也就是说,哪怕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好好地“反观”自己的念头。再比如孔老夫子的弟子的弟子子思,“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是不是既“观”根本的东西,又“观”人类本身,当然不排除还要很好地“反观”自己。再比如孟子那里,“吾养吾浩然之气,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等等,等等,以至于他们之后的很久很久的宋儒那里,这样的体悟,应当是枚不胜举。还有与老子庄子一脉相承道家学说系统的“内视”,更为直接地“内照躯骸”,基本也就把自我意识上的东西丢开了,道家的修炼目的往往在成仙,成仙这个东西“自在”不“自在”?当然也“自在”,不过已经比释尊说的那个“般若”大境界已经小了很多。 说到这里,俺们其实已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在”两字了,而且基本上已由隐约而渐渐地明确感到,“观”是“自在”的基础和前提。这还基本是从学理上来说的,其实在佛家那里的这个“观”,还明明白白地就是一门实实在在的修行功夫,也就是说,“境界”和实际的“修证”是同步的,虽然释尊说过“禅定”这个东西是“共法”——也就是说,这个“定境”不是佛家所独有的,这还基本是“有为法”,借助种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程度不同的“定”,但一般来说,还是很多人说到“禅定”,就想起释尊的佛教,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释尊对四禅八定的实地功夫阐释的很好而且动不动就通过“禅定”而入“般若”大智慧。 这里其实又已从“观”,说到如何才能“观”的问题了,而且俺们已大体明了,对“客观”的“观”,要通过“主观”的“定境”,才能大体不失真。这也就是俺经常拿朱熹老夫子的那个“半亩方塘一鉴开,水光云影共徘徊”说事的原因,如果那一塘水自己在那里兴风作浪,水光和云影就不可能在那里共徘徊了。而且,那个“一鉴开”的“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够那么清清朗朗,“问渠哪得清如许”,皆是“为有活水源头来”,而这个“源头”的“活水”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自已的波澜不兴的大境界。自然界的大江大河的源头也都非常特殊,一是在高山上,二是终年积着的晶莹剔透的雪,而这些雪又是从天上落下来的,之所以从天上落下来,又是从地上的水气蒸发上去的,人的那个波澜不惊的大境界,那也得需要从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中悟透啊。 同刚才说的“观”字一样,由“定”而“观”的那个“定”字,俺们古代先哲那里也有,俺这里说的当然不是这个简单的一个“定”字,而是它的通“禅定”的内涵。俺们还可以拿孔老先生的弟子曾子的大学篇的话说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俺们可以从他的这个“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的全过程自己去仔细揣摸一下,“止”是不是“定”的开始?“定”了以后的“静——安——虑”是不是“观”?而且这个“观”的过程当中的那种“静”和“安”是不是让人的内心觉得是多么的娴静和安详?,再然后通过这个“静——安——虑”全过程的“观”,那当然有所“得”,而这个“得”字,不是俺们一般意义上“得到”一些个银子的“得”了,这个“得”字好生了得,如果俺这是“得”了“自在”的“得”,这个结论应当不算勉强。 俺们由此再回到佛家来,佛家的学说里面——当然不仅是学说,事实上更是实证的功夫——有一个“戒——定——慧”的必然过程,这里的这个“慧”字就是“般若”,就是比智慧还智慧的智慧,如此“智慧”俺们能不觉得它是“自在”的么。俺们是不是能够在曾子的这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报告中找得到相同的秩序?依俺看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那么好,俺们由“观自在”这个名字,分别地探讨了一下它的一些意思,顺便以“管窥”的方式,考察了一下俺们中国的先哲关于这方面的体会,应当可能在会心于他们对一些道理的悟出的“殊途同归”的同时,俺们也会“触类旁通”地了知一些“戒定慧”的意思和“止观”的大意。当然“戒定慧”的含义还远不止这些,“止观”的内涵在佛家那里也远不止这些,但“观自在”的意思,俺们可能会大体有些了知了。 其实说到这里,俺们关于“观自在”菩萨的“观”和他的“行深”功夫的“自在”的话题虽然差不多了,却还不能匆忙收住,但一个篇幅好象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的篇幅中结合他的“行深般若波罗密时”的话题,俺们再略为涉及一下。 2008.7.24日午间并25日午间(因为接下来的时间要出差,所以今天午间把昨天起的头先匆匆续上,出行前将此节呈给朋友们,由于很匆忙,没有很好地展开,不过如此也很好,有时候只要话头点到了,可能比正儿八经地去论述更随心些,祝朋友们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