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可否从官员上下班不坐公车始 |
|||
煤炭资讯网 | 2008-7-24 16:16:35一事一议 | ||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在昨日召开的中共株洲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向在座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发出倡议:领导干部每周至少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天。(《长沙晚报》7月24日) 减小交通拥堵,保护环境,降低公车费用,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干群关系,各地总结出领导干部绿色通行好处多多,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这些,都属于“倡导”,而非硬性规定。缺乏制度刚性的倡议既无约束力又无制度监督,能否收到实效可以想见。 中国公用车制度改革从1998年就开始了,十年间几无进展。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是,公车的国家资产性质已成为官员级别、福利、待遇的象征,褪变为官员事实上的私产,这种语境下的车改无异于与虎谋皮。 顾名思义,公用车是办理公务的交通工具,每一个公职人员在办理公务时只要需要都可乘坐,并没有级别和官阶之分,国家现行政策也没有公用车可作为官员上下班代步工具的制度安排。而现实是,只要是吃财政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只要是国企,大大小小的一把手(还有不少副职)都配有专车和专职司机,接送领导上下班自然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公用车制度改革既然难以推进,就先从公车接送领导干部上下班改起。当下,取消所有领导干部上下班接送显然很不现实,但根据领导干部的级别、官阶、年龄、身体状况、居住地与办公地距离,公交车通行状况等因素,本着上下班不接送是通例,接送是特例的原则,尽量减少接送人员数额,或几个人同乘一台车,应该是能做到的。 这样就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公车是为公职人员办理公事提供便利和提高效率使用的公务用车。取消公车接送的领导干部意识到公车已不是自己的私产,不由自己自由支派时,或许可在下一步的车改中多一些助推,少一些阻力。
|